幹部鍛鍊成長要過哪“四關”

2016-04-07 21:34:5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來源: 人民論壇 辛向陽

  核心提示: 根據實際需要,讓幹部到基層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去鍛鍊,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項制度,也是能夠提高幹部隊伍能力的好制度。通過這一制度,成千上萬的優秀幹部被培養出來,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摘要】幹部到老少邊窮地區鍛鍊要過“四關”:一是思想關,要克服“鍛鍊就是鍍鍍金”等錯誤想法;二是工作關,要把自己真正融入鍛鍊地區的工作之中,迅速進入角色;三是作風關,要放下架子,向當地的群眾學習,向當地的幹部請教;四是話語關,要講群眾“聽得懂、搞得清”的話語。

  【關鍵詞】基層鍛鍊 工作作風 實踐經驗 【中圖分類號】D262 【文獻標識碼】A

  根據實際需要,讓幹部到基層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去鍛鍊,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項制度,也是能夠提高幹部隊伍能力的好制度。通過這一制度,成千上萬的優秀幹部被培養出來,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早在2010年12月11日,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中共中央組織部舉辦的中央和國家機關到省區市交流任職幹部培訓班上就強調:“到地方和基層一線工作,同基層幹部和群眾一起摸爬滾打,對於領導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增長領導才幹、積累實踐經驗、加快政治成熟至關重要。”這就指出了到基層工作的真正價值所在。當然,要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增長領導才幹、積累實踐經驗、加快政治成熟”,領導幹部就必須過“四關”。

  思想關:克服“鍛鍊就是鍍鍍金”等錯誤想法

  所謂思想關就是能否真正從思想上認清鍛鍊的目的、意義,從思想上克服“鍛鍊就是混一段日子”“鍛鍊就是鍍鍍金”“鍛鍊就是積累一些個人資本”的想法,從思想上高度重視鍛鍊的意義。到老少邊窮地區鍛鍊,可以幫助我們的幹部更真切地了解中國的國情,樹立正確的國情觀,做決策就不會好高騖遠;到老少邊窮地區鍛鍊,可以使一些幹部了解解決問題的複雜程度,幹工作就會腳踏實地,不會飄忽不定,更不會懸浮離地。鍛鍊不是混日子,而是積累經驗,這樣的人生積累是很難得的,應當自覺地把每一天都幹得有滋有味,不辜負組織的信賴。“鍛鍊是為了鍍金”的想法也是錯誤的,鍛鍊不是“鍍鍍金”,而是練真功夫。老少邊窮地區存在著很多複雜的矛盾和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可以使自己的能力有更大提高,更好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服務。鍛鍊更不是為了個人積累上升的資本。鍛鍊是一種組織行為,不是為了某個人的升遷。下去鍛鍊的幹部一定要擺正個人與組織的關係,自覺在組織的統一安排下工作。思想關還有一個感情問題,也就是説,到老少邊窮地區鍛鍊,要有對這些地區和群眾的熱愛之情。只有帶著充足的感情去鍛鍊,才能解決思想上的一些不正確的東西。

  工作關:真正融入鍛鍊地區的工作之中,迅速進入角色,完成轉換

  因為是來鍛鍊的,所以,有些地方的幹部會把來鍛鍊的人當作客人,給他們分配的是比較輕鬆的工作;工作中也是客客氣氣,即使有差錯也不會指出來。這樣的鍛鍊儘管不能説是走過場,但起碼得不到貨真價實的效果。到老少邊窮地區去鍛鍊,就要過好工作關:既要充分了解鍛鍊地區的工作特點和工作性質,掌握工作的難點和問題所在,又要主動承擔艱苦的工作,特別是一些老大難的問題,在當地幹部的配合和支持下嘗試著加以解決。當然,要過這一關是有一定難度的。首先,必須通過自己的工作態度,讓老少邊窮地區的幹部知道你是來鍛鍊的,不是來當客人的。其次,在完成組織分配任務的同時,要主動多承擔一些急難險重任務,積極支持其他的同志把工作完成好。而且要善於向地方的同志學習,及時發現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並且勇於剖析自己,使當地幹部感覺到對待工作的坦誠態度,有助於贏得大家的信任。

  作風關:虛心向當地的群眾學習,向當地的幹部請教

  到老少邊窮地區去鍛鍊,必須放下架子,老老實實做學生,向當地的群眾學習,向當地的幹部學習,千萬不能下車伊始,就指手畫腳。良好的工作作風要求幹部不能把在城市中的一些工作方式,囫圇吞棗地搬用到鍛鍊地區。有些工作方法在城市中管用,在農村、老少邊窮地區就不一定那麼有用。要很好地把握區情,找到適合老少邊窮地區的工作方法,不要生搬硬套;要防止形式主義的作風,特別是不能動不動就發表長篇大論;要多做實事,為當地群眾辦一些實在的事情,辦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多解決一些群眾眼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老少邊窮地區鍛鍊,更不能有官架子,幹事情或者頤指氣使,或者盛氣淩人,這些行為無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都可能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在培養好的工作作風的同時,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作風。來到老少邊窮地區,當地的組織和幹部出於對鍛鍊幹部的愛護,有時候會在生活上給予特殊照顧。來鍛鍊的幹部不應當把享受這樣的“待遇”當做理所應當,而應該與當地幹部一樣同吃同住同勞動。

  話語關:講群眾“聽得懂、搞得清”的話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曾談到,在開展群眾工作方面,有的領導幹部甚至不會説話,處於失語狀態——“與社會群體説話,説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説話,説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説話,説不進去;與老同志説話,給頂了回去”。失語就會挨罵。為什麼會失語?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善於向群眾學習,往往認為自己已經是碩士、博士了,有知識,幹什麼都不在話下。其實不然,到老少邊窮地區鍛鍊的幹部也面臨著如何説話的問題。要想説好話,必須抓好兩件事情:其一,就是充分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沿革、發展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跑遍了每一個縣。他每到一個縣,總是利用晚上時間研讀縣誌,了解當地人文歷史,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到老少邊窮地區鍛鍊的幹部學習的地方。其二,多與當地的群眾交朋友,要多到群眾的田頭、地頭、炕頭聊聊生活,少在自己的案頭秀個人生活;多了解群眾的飯桌,少一些應酬的酒桌。通過與群眾交朋友,了解群眾所思所想,知道如何與群眾打交道。要善於觀察當地的幹部是如何化解矛盾和解決問題的,學習他們與百姓打交道的技巧。但是,掌握了群眾語言,不等於就過了話語關,幹部還應當做好兩件事:用當地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宣傳中央和上級的精神,使群眾真正掌握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的實質;同時把當地群眾創造出來的好經驗、好做法加以總結,上升為在更高層面上的、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這一總結的過程就是一個話語學習和轉化的過程。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的用人觀:治國之要 首在用人》,新華網,2015年8月4日。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