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談生豬禁養:環保不達標 生豬規模養殖寸步難行
國際在線消息:4月7日,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向媒體介紹玉米結構調整與生豬生産形勢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人民日報:現在大家都在提倡綠色協調的發展理念,很多省份也都出臺了生豬禁養的措施,包括農業部也出臺了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佈局調整的意見;另一方面,我們又要保障供給,現在豬肉價格上漲和前一階段的調整是不是有關係,大家都很困惑。下一步我們的生豬到底該養還是不養,應該怎麼生産,怎麼健康發展?
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當前來説,生豬養殖的環保壓力確實是越來越大。農牧結合、種養循環是傳統農業的一大優勢。原來養豬為了肥田,農牧結合得非常緊密。現在為什麼養豬污染的問題突出了呢?它是專業化分工的結果,原來農民既種地又養豬,現在相當一部分規模豬場就管養豬,種地的就管種地,所以經營主體分離了,污染的問題就來了,尤其是規模化養殖廢物處理這方面的規定越來越嚴,去年又出了“水十條”,所以養豬面臨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但是,對於生豬養殖來説,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保供給,我們現在要找的就是保供給和保環境的一個結合點,既要保供給,也就是要吃上豬肉,又要不聞臭味,找這樣一個平衡點。近幾年因為禁養、限養,生豬的調減量比較大。據我們了解,有10個省份已經啟動生豬禁養區的劃定,或者正準備啟動。禁養區內的生豬規模場拆除搬遷的問題比較突出,這10個省影響了2000多萬頭的生豬出欄量,有一個省萬頭以上的規模場在禁養區內就被拆除27座,影響了40多萬頭的出欄量。所以説,禁養確實是給生豬生産造成了一定影響,這也是我們下一輪發展中應該正視的問題,我們要在補短板方面下工夫,如果環保方面不達標,生豬規模養殖可以説寸步難行。這也是我們下一步政策需要發力的地方。豬不是要不要養的問題,而是要養好的問題。民以食為天,豬糧安天下,中國養豬飼養量佔世界的50%,這麼一種主要的食品,對治國理政和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産品,不可能不養,關鍵是要養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