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

2016-04-07 21:37:31|來源:光明網|編輯:楊玉國

  習近平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作者: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永勝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2月9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他強調, 各項改革任務、制度建設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目標聚焦、向構建發展新體制聚焦,扭住關鍵,精準發力,嚴明責任,狠抓落實,確保各項改革取得預期成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闡明瞭2016年改革工作的總體思路和工作重點,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折射出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的智慧光芒,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思想與理論。

  一、兩個聚焦的目標導向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項改革任務、制度建設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聚焦,向構建發展新體制聚焦”。這兩個聚焦的思想深刻地體現了改革的目標導向思維。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奮鬥目標。目標指引方向,目標統領中心工作,目標也是評價工作成果的重要尺度。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招。“十三五”時期的改革,必須按照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的新的目標要求(五個目標要求)深化和推進。同時,制度問題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長遠性。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需要良好的體制機制的支撐與保障。為此,必須突出完善各方面制度,進一步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緊緊圍繞構建適應新的發展目標要求的發展新體制來展開和實施,以破除一切不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確保經濟社會發展沿著正確的軌道和既定的目標要求穩定前進,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二、扭住關鍵的矛盾思維。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普遍的現象,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世界就是矛盾體。要善於認識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在直面矛盾和破解矛盾中,推動事物發展。在矛盾體系中,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在同一事物的矛盾雙方中,要善於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兩點論”與“重點論”是辯證統一的。矛盾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矛盾觀在方法論上的體現,它是指善於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掌握事物的本質及規律,以便有效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立足於人類實踐的矛盾本性,運用矛盾觀和矛盾分析方法觀察、認識、處理和解決矛盾問題的思維方法就是矛盾思維。它是一種普遍適用的辯證思維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要“扭住關鍵”、“突出問題導向”,深刻地體現了在對現實中國社會矛盾分析基礎上注重抓中心、抓關鍵的矛盾思維方法,體現了對矛盾運動規律的深刻認識與科學把握,它是唯物辯證方法在改革問題上的創造性運用,具有重大指導意義。這裡所説的“關鍵”就是指“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就是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也是為推動解決我國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四個全面”回答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主要矛盾,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所以,必須牽住這個“牛鼻子”,推動和帶動各項事業發展,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中不斷深化改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大發展理念進一步為順利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提供了具體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為科學發展開闢了現實路徑。“五大發展理念”是立足於國家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以重大問題為導向,聚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國存在的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回應群眾的強烈訴求和熱切期待(突出矛盾),體現了科學發展的價值訴求與基本原則,它可以使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更快、更穩、更可持續、更加順利、更具包容性,是我們“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源植發展優勢”的關鍵。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堅持“更加注重效益品質”“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綠色發展”“更加注重對外開放”的“五個更加注重”的方向與路徑推進改革,緊緊圍繞挖掘和培植創新動力、平衡發展結構、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增進發展的公平性、包容性和普惠性等方面不斷拓展和深化改革,在解決主要矛盾中帶動全局、多點突破,推動社會發展。它啟示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要學會運用辯證法,善於“彈鋼琴”,妥善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係。這就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南。

  三、精準發力的精準思維。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信息化、智慧化、網絡化、大數據時代。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社會已進入到了以提高品質效益為中心,更加注重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式發展階段,産業升級、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提質增效成為大勢所趨。與此相適應,改革也進入到了更加注重品質與效益的精細化改革新階段。品質導向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在此背景下,改革要推動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必須增強品質意識,更加注重作為品質統一的精準思維。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品質統一體,質與量的辯證統一體現在度中。要深刻地把握事物的度,就要有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統一的精準思維(既要準確地把握事物的量,又要把握事物量的變化區間、範圍和關節點)。從實踐角度看,現如今,幾乎人類所有的實踐活動都會留下數據足跡。隨著互聯網技術所帶來的互聯互通和共享資源,以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以數字化和智慧化為發展方向的智慧製造産業和服務性製造業快速發展,推動著生産方式向柔性化、智慧化、個性化和精細化轉變,管理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也走向精細化,這對人們的傳統思維方式(線性化、統一化、標準化思維)帶來了很大挑戰,呼喚著思維方式的轉變,催生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精細化(精準)思維。同時,廣泛滲透並存在於社會生活各行業與各領域的大數據以及快速發展的數據挖掘、存儲、共享、分析與運用技術,又為人們進行精準思維並獲得對相關事物更為深刻、更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技術條件、廣闊空間與潛力。通過大數據分析與運用,人們可以從大量數據匯成的“數據海”中獲取新認識,得到新手段,提煉新方法,形成新認識,獲得關於某一事物、現象、社會事實與結構關係的精準思維,有效地指導實踐。對此,社會學界提出了“精細社會”理論,它是對農業領域的“集約化經營”以及管理學領域的“精細化管理”思想在社會學層面的進一步抽象,其核心要義是“精、準、細、嚴”,它要求制度設計要從“大而全”轉向“小而精”,政策運行要立足鄉土邏輯,社會治理要追求協同化運作。在改革實踐中,運用“精細化理論”進行精準思維,要求我們在獲取大量真實信息與數據的基礎上,精準認識與把握各領域、部門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成因、矛盾與困境,瞄準問題,突出重點,立足實際,對症下藥,為不同部門、單位科學設計和精心定制小而精的個性化改革方案,精準對接改革所需、人民群眾所思所盼,使改革方案更接生活地氣,並做好各項改革措施的有效銜接、協同運作、耦合互動與一體聯動,努力做到精準施策,精準推進、精準配合、精準發力、精準治理。精準發力的精準思維大大提高了改革的精準度,可解決以往改革方案針對性不強、改革措施大而全、改革效果不明顯等改革“不精準”問題的弊端,把改革措施落準、落實、落細,有助於在人民群眾最需要、最緊迫、最關健的實處、細處、要害處鼓勁用力,從而使改革取得更好的品質效益。

  四、嚴明責任的主體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要“嚴明責任”,“改革工作能不能落實到位,落實責任是關鍵”,“要抓好部門和地方兩個責任主體,把改革責任理解到位,落實到位,以責促行,以責問效”,“要形成上下貫通、層層負責的主體責任鏈條”,確保改革方案落地生根。這些思想,深刻地體現了關注改革主體、嚴明主體責任的主體思維。主體思維要求我們關注主體命運,強化主體責任,激發主體活力,調動主體積極性,促進主體全面發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是由“現實的人”構成的,社會發展過程是“現實的人”的活動過程,研究社會歷史必須從“現實的人”出發。“現實的人”的活動構成了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內容。人作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既是社會歷史劇的編劇和導演,又是社會歷史劇的表演者(演員)。改革是緊緊依靠人民、為了人民幸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事業。改革的主體是人民,黨和政府是改革的領導者和推動者。人是具有自覺性、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的社會主體,人是通過實踐活動自覺地改變世界和能動地適應世界的,正如列寧所説:“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一切改革工作都是由各種不同類型的主體發動、實施、操作與完成的。正如毛澤東所説:“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須先有人根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提出計劃、方針、政策、戰略、戰術,方能做得好”。可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做好事情至關重要。因此,明確並落實好不同類型主體的改革責任,強化主體的改革使命與責任擔當意識,充分激發主體的發展潛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種類型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用責任規範和約束他們的實踐行為,促使他們勇於擔當,敢於負責,積極作為,創造性地投身改革工作,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的改革活力,形成促進改革的強大合力,確保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剛性執行,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增進人民福祉,切實造福人民。嚴明責任的主體思維有助於激發和調動改革主體的能動性,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生機、活力與動力。

  五、狠抓落實、確保效果的實踐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要“狠抓落實,確保各項改革取得預期成效”,“突出督查落實”,這體現了求真務實、真抓實幹、嚴謹求實的實踐思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有好的理念、思路和改革發展良策,更要有實踐思維指導下的苦幹、實幹加巧幹。“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幹才能夢想成真”,狠抓改革方案的落實工作,使各項改革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在實踐創造中形成推動發展的新格局,在腳踏實地的不斷探索中開創全面改革的新局面,才能促使改革真正取得實效。鋻於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體現出他鮮明的實踐品格與務實作風。實踐思維是科學實踐觀的根本要求與方法論體現,它要求我們立足實踐,從主體實踐的思維視角認識、理解和把握一切問題,從而達到對客觀世界的有效變革與能動性改造的思維方式。實踐思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徵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的社會功能。從實踐思維角度看待改革,改革的全面深化與縱深推進,歸根到底要靠敢為人先的創新實踐,要靠不畏艱險、蓽路藍縷的勇氣、毅力和智慧,要靠腳踏實地、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支撐和保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不管是落實已出臺的改革,還是推出新的改革舉措,都更加需要披荊斬棘的勇氣,更加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更加需要雷厲風行的作風”。這是由當前我國改革所面臨的複雜環境、艱巨任務和階段性特點(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決定的。狠抓落實、確保效果的實踐思維,有助於改革的落實、落細和落小,能夠大大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效性。

  上述這些改革方法,深刻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深刻反映了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性特點,創新了改革的方法論,為我們提供了攻堅克難、破解實踐難題的重要思路,為進一步縱深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動指南。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可以提高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實踐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