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常務會李克強大寫三個“+”
來源: 一財網
4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3個議題可用3大“+”概括,分別是:標準“+”、流通“+”、醫改“+”。改革的策略和路徑體現在加號中,決心也體現在加號中,當然最後的效果還是體現在加號中。
當天會議決定實施《裝備製造業標準化和品質提升規劃》。産業界一直有一種説法,雖不完備,但體現了標準的重要性: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産品。事實上,國際標準90%以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中國佔比僅1%。李克強總理一語中的:推動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提供産品和服務標準是關鍵。可見,製造強國須標準引領,製造高品質的産品必須有高標準支撐。而現實是,我們的産品品質處在中低端,相應的標準也相對滯後。
總理力倡“工匠精神”。某種程度上,高標準可視為這種內在和主觀精神的外在顯現和客觀對應。工匠精神經過標準化的具象和監督,更能有效地落實為製造業品質的提升。標準“+”帶動品質“+”,如此才能重塑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信任,方有信心“+”。這一邏輯鏈條體現了本週常務會第一個“+”的完整含義。
本次常務會部署推進“互聯網+流通”行動。流通體現在百姓日用的方方面面,但背後大有文章。李克強即從“大歷史”視野予以闡釋:産業革命和流通革命可謂是一對孿生姐妹。翻看歷史,17世紀以來,法國最早出現了百貨商店,極大地帶動了流通業革命,並與工業革命相生相伴;19世紀以後,美國出現大批連鎖店,帶動了新的流通業革命;當下“互聯網+物流”,可謂又一次流通業革命。中國在電子商務上並不落後,因此完全可以搶佔此次流通革命的先機。
依託互聯網的流通“加法”怎麼做?李克強指出了路徑。一要突破信息基礎設施和冷鏈運輸滯後等“硬瓶頸”,這體現了積極的“物聯網思維”。二要破除營商環境“軟制約”,這突出了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新理念。三要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這充分順應了分享經濟、協同經濟等新模式的需求。
總理在會上強調,中國13億人,大就大在市場需求,但只有流通搞活了,才能真正釋放出巨大的活力。由此,本週常務會第二個“+”的完整含義體現為:流通“+”帶動活力“+”,方有市場“+”。
會議還確定了2016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自2009年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2015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比2010年提高1歲,人民健康水準總體上達到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但毋庸諱言,“醫”仍是老百姓最大的焦慮之一,也是痛點之一,醫改還須“+”。李克強在會上明言:“醫改確實要採取硬措施,到了深水區該攻的時候了!”
此次確定的年度重點可謂都是“硬招”: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擴大到200個;分級診療試點地市達70%,推進醫師多點執業;新增試點城市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年內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全面推進公立醫院藥品集中採購,建立藥品出廠價格信息可追溯機制,推行“兩票制”;完善基層醫療機構績效工資制度。當然還有總理在今年“兩會”記者會上明確回答過的,推進基本醫保全國聯網和異地就醫結算。
醫改“+”重點在於硬招“+”,方能讓醫改紅利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實現紅利“+”。此為本週常務會第三個“+”的完整含義。(陳翰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