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流通插上互聯網翅膀飛得更快
4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是推動流通革命,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新經濟的重要舉措,有利於降本增效,拉動消費和就業。
流通是經濟的大動脈,連接著生産和消費的兩端。當前中國流通環節有兩大痼疾,一是速度慢,物流雖有各方參與競爭,但速度仍顯較慢;二是成本高,企業利潤被層層疊疊的中間環節“盤剝”而吞噬殆盡,只能提高銷售價格以求生存。這樣一來,最終又把漲價的負面效應傳導給消費者,對市場産生反作用,抑制國內消費。
而造成眼下流通“腸梗阻”和“層層剝皮”的原因有三: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和冷鏈運輸滯後等“硬瓶頸”,二是營商環境“軟制約”,三是線上線下脫節。
有鋻於此,2015年5月商務部發佈了《“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目的是加快互聯網與流通産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流通産業轉型升級,創新服務民生方式,釋放消費潛力。
《“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以“互聯網+流通”為載體,完善頂層設計,加強公共投入和環境建設,以示範、培訓、宣傳為抓手,以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驅動,推動傳統流通産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在釋放消費潛力、激發行業活力和增加就業機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格局。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又從國家層面針鋒相對地出臺三條政策,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力克當下流通的軟肋,促進流通貨暢其流,降低成本。
首先是打造智慧物流體系,發展物聯網,特別要加大農村寬頻建設投入,拓展農村消費市場,帶動工業品下鄉、農産品進城,為農産品銷售提供便利,既促進農民增收,又豐富城市供應,使市場價格合理穩定。
來自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網購零售交易額為3.8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3.3%。佔全國網民比例28.4%的農村網民達成1.95億元的網購規模,增長速度是城鎮的2倍。網絡零售企業深挖農村市場消費潛力,農村地區網購用戶佔比達22.4%。
目前移動購物正成為鄉下人的時尚消費,而信息基礎設施滯後,已成農村網購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要想進一步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必須加大信息基礎設施投入。同時必鬚髮展冷鏈物流,讓農副産品在儲存和運輸途中保持質鮮味美的“原生態”,既降低流通成本,又豐富菜籃子品種,還能保證價格減少波動。
其次是建設商務公共服務雲平臺,開展允許無車企業從事貨運和商戶選擇執行商業平均電價或峰谷分時電價的試點,同時加強營商環境的監管,打擊侵權假冒行為,營造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的環境。
建設基於雲計算、雲服務、大數據應用的具有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大商務互聯網平臺是促進流通的重要舉措,是政府簡政放權、優化服務的進一步體現,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能為流通企業發展減負鬆綁,可實現部門與部門、部門與企業、企業與市場的連接,加快流通速度,減少流通成本。
而開展允許無車企業從事貨運和商戶選擇執行商業平均電價或峰谷分時電價這兩項試點,更是突破傳統經營理念,最大限度地釋放流通潛力,並降低流通成本。
再次是加快分享經濟成長。推動傳統商業網絡化、智慧化、信息化改造,支持企業依託互聯網優化資源配置、開拓市場,引導降低實體店舖租金。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指出,分享經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新路子。分享經濟可以把閒置資源調動起來,通過發展規模經濟,降低單位成本。
國家信息中心發佈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19560億元。分享經濟領域參與提供服務者約5000萬人左右,約佔勞動人口總數的5.5%。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總人數已經超過5億人。預計未來五年分享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經濟規模佔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
分享經濟勢必推動傳統商業網絡化、智慧化、信息化改造,以市場為核心進行資源配置的最佳組合,以流通環節的規模經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我們堅信,讓流通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必將“飛”得更快更遠。(蔡恩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