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學一做”系列:習近平為“三不”幹部治“病”

2016-04-14 11:04:14|來源:新華網|編輯:鄧晨曦

  原標題:“兩學一做”系列:習近平為“三不”幹部治“病”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反復強調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他對為政之要深察洞悉,對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知行得失瞭如指掌。在習近平的論述中,領導幹部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新華網《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習近平為“三不”幹部治“病”》,為您一一解讀。

  “兩學一做”系列:習近平為“三不”幹部治“病”

  2015年1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李濤攝

  改革越到緊要關頭,事業越到十字路口,就越需要領導幹部在位有責、挺身發力。這正是習近平反復強調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的原因。

  古語説:“擇卒不如擇將,任力不如任人。”遴選、培養大批能謀善斷、會幹實幹的領導幹部,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帶來極大的推力;反之,只能是增添蠻勁、虛勁、反勁。

  豐富的從政經驗和人生閱歷,讓習近平對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知行得失盡知其要。他總是能用平實形象的話語一針見血地指出領導幹部身上存在的問題,在各種場合的講話論述中為一些幹部“不善為”“不能為”和“不作為”三大問題開出了“治療良方”。

  “創新針”和“理論液”治療“不善為”

  領導幹部“不善為”不同於主觀上“不想為”。很多人是有做好工作的真誠願望的,但在新形勢下,仍習慣沿用老思路老套路工作。許多“不善為”的領導幹部也有幹勁,做了大量工作,還把自己搞得很辛苦,但由於不對路子,往往陷於蠻幹盲幹,最後事與願違。習近平曾形象地形容這種現象為“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勇氣可嘉,卻是莽撞和不可取的。

  那些“不善為”的領導幹部既花費了上上下下的時間與精力,又浪費了大量的公共資源,尤其還貽誤了更加寶貴的發展時機,終因“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而拖累了大局。

  面對新問題,只有堅持創新、敢於創新、善於創新才能增強領導和決策中的科學性和預見性,從而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習近平正是站在這樣的戰略高度講創新問題。他説,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其中首先強調的就是創新。

  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著重強調了用新發展理念衡量工作、指揮行動、訓練幹部,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尋找機遇、打造亮點、拓展優勢。對於脫貧攻堅、東北全面振興、供給側改革等幾場“硬仗”,習近平都從創新方面佈局支招,令人眼前一亮。

  創新是解決“不善為”問題的關鍵,而科學的理論指導則是前提和保證。一些領導幹部的“不善為”正是因為忽視了黨長期以來積累的執政經驗、工作方法和政治規矩,需要重新“回爐”,重溫著作、重學講話,對照改進工作方法。

  習近平前不久就學習《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批示,對各級黨委(黨組)領導班子成員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重溫這篇著作提出明確要求。其深刻用意,就是要讓領導幹部在學習掌握科學的工作方法和領導藝術、學習掌握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上下功夫,提高領導能力和水準,真正解決好“不善為”的問題。

  “學習劑”和“制度貼”消祛“不能為”

  領導幹部的“不能為”,主要表現在不懂規律、不懂門道、缺乏知識、缺乏本領,工作中顯得能力不足。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週年慶祝大會上提出了“本領恐慌”的問題,要求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都要有加強學習的緊迫感,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強本領。習近平強調,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産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我們的幹部要上進,我們的黨要上進,我們的國家要上進,我們的民族要上進,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

  “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針對領導幹部,習近平指出,要堅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有針對性地學習掌握做好領導工作、履行崗位職責所必備的各種知識,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為行家裏手、內行領導。

  習近平説,領導幹部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如饑似渴地學習,只要堅持下去,必定會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跬步以至千里。

  要解決“不能為”的問題,離不開制度機制的健全。長期以來,由於缺乏制度性的安排,導致領導幹部一旦任職達到一定的行政級別,除非出現嚴重違法違紀行為,行政級別一般就不會下降。這讓一些“不能為”的幹部産生了僥倖心理,也讓更多能幹會幹的幹部只能“熬資歷”,難以更好地施展才華。

  2015年6月,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既要把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幹部選準用好,又要把那些存在問題或者相形見絀的幹部調整下來。強調要堅持推進制度改革,通過激勵、獎懲、問責等一整套制度安排,保證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導向和制度環境。

  在中辦印發的《關於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規定(試行)》中特別提到,對不能有效履行職責、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務,單位工作或者分管工作處於落後狀態等不適宜擔任現職的幹部應當進行調整。

  這一機制讓機關不養“庸人”成為一種政治生態,督促了領導幹部自覺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不斷解決自身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後的問題。

  “問責刀”和“教育鉗”剜除“不作為”

  “平平安安佔位子、舒舒服服領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群眾對一些“太平官”長期尸位素餐反映強烈。

  領導幹部“不作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該辦不辦,直接損害了群眾的切身利益,讓政策空轉,失信於民。其次,該管不管,放任了工作中的瑕疵和漏洞,甚至出現違紀違法亂象。再次,該闖不闖,日復一日,手腳僵化,遇到重大問題,必然手足無措。因此,領導幹部“不作為”絕不只是讓工作停滯,更會讓事業蒙受巨大損失。

  習近平對“為官不為”的現象十分重視。他曾説,我們做人一世,為官一任,要有肝膽,要有擔當精神,應該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應該予以嚴肅批評。

  與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習近平也曾強調,幹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當官不想幹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意氣風發、滿腔熱情幹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幹一年、兩年、三年還是濤聲依舊,全縣發展面貌沒有變化,每年都是重復昨天的故事。

  2014年以來,前後已有數百幹部因懶政怠政等不作為典型問題受黨紀政紀處分。同時,審計署也加大了對不作為問題的審計力度。制度正在發力,效果已經顯現。然而,解決“不作為”問題,除了要用問責機制,也需通過教育,從心理上解決問題,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

  2014年全國兩會,習近平在安徽代表團提出“三嚴三實”的重要論述。對領導幹部提出腳踏實地、真抓實幹,敢於擔當責任,勇於直面矛盾,善於解決問題的要求。習近平也曾強調過,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如果前熱後冷、前緊後松,就會功虧一簣。

  因此,中央部署了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不斷地督促著各級領導幹部擺正態度,從嚴從實要求自己,以實幹為責、以實幹為本,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

  領導幹部的“不善為”是方法層面的問題,“不能為”是能力層面的問題,“不作為”是態度層面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在相當一個範圍記憶體在的,三者之間也並不是孤立的。“不善為”的狀態得不到改變,終將成為“不能為”;而“不能為”長此以往也極易變成“不作為”,為黨的事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要解決“三不”幹部的問題,從嚴治黨的力度和步伐必須不斷加大。目前在全黨開展的“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的學習教育活動,其深意就在於使從嚴治黨“保持力度、保持韌勁,善始善終、善作善成”。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