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貴州六盤水:“三變”改革聚集脫貧力量

2016-04-14 14:41:37|來源:光明網|編輯:杜軍帥

  【脫貧攻堅典型經驗】

  “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在貴州省六盤水市,説起這“三變”就像民謠一樣深入人心。“三變”改革到底有啥“神奇”讓農民如此歡迎?近日,記者深入六盤水市一探究竟。

  喚醒農村資源

  水城縣俄嘎村村民李茹明望著綿延近萬畝的紅心獼猴桃基地興奮地説:“以後再也不出去給別人打工了。”他的四畝坡耕地已經融入到了基地之中,而他靠著土地分紅和在基地的工資一年就能收入5萬多元。

  “前幾年,我們只是把土地流轉過來,生産也有了規模,可還是種什麼賠什麼。”經營這個基地的潤永恒公司總經理胡君告訴記者,過去農民只是來基地打工,缺乏勞動積極性。2014年以來,按照“三變”的原則,農民以土地入股成了公司的股東,地租變成了分紅,土地收益從每畝的400元一下子變成了1300元,而公司每年收益再按三七開分給農民。如果在基地上班,每月還能拿到2500元的工資。“表面看,現在農民拿的多了,我們分的少了,可是‘三變’以後,大家成了利益共同體,經營穩定了,這個長遠賬很划算。”胡君對未來信心滿滿。

  六盤水市處於烏蒙山和滇黔桂石漠化連片特困地區的交會處,山高坡陡、耕地破碎、生態脆弱,貧困發生率高達19.55%,農民的財産性收入僅佔1.63%,農民有土地沒資産、有權利沒利益。“資源分散、農民分散、資金分散,這‘三散’已經成為阻礙西部農村發展的瓶頸,而‘三變’改革打破這一瓶頸,聚集起了脫貧攻堅的力量。”六盤水市委書記李再勇説,通過“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喚醒了沉睡的農村資源,脫貧攻堅步伐明顯加快。

  2014年以來,六盤水共整合扶貧開發類資金1.71億元,推動5.13萬貧困戶16.6萬貧困人口參與“三變”,帶動22萬貧困群眾脫貧,貧困人口從2013年的62萬人減少到2015年的38.99萬人,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5934元增長到7522元。

  催生高效産業

  “娘娘山下好風光,八村牽手奔小康。”這是盤縣普古鄉舍烹村的一首山歌,唱的是村民陶正學帶領大家創辦“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園”的事兒。

  “光靠種糧食,在我們這樣的山區很難脫貧。只有靠高附加值的高效産業才能走出致富路。”在外打拼多年的陶正學早就看準了觀光農業的路子,可是一直苦於沒有成規模的土地和資金。在“三變”改革後,陶正學組織465戶村民以現金、土地等入股先後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接著在政府的擔保幫助下,他又找到了社會資本,辦起了生態農業旅遊開發公司,帶動周邊1161戶村民實現共同富裕。如今,娘娘山周邊8個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7297元,較3年前翻了一番。

  通過“三變”改革,截至2015年年底六盤水市完成特色種植320.75萬畝,比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總和還要多,建成1000畝以上農業特色産業種植基地282個,形成了全省最大的獼猴桃種植基地、刺梨種植基地、車厘子種植基地,帶動22.9萬戶68.7萬人增收,實現了向優質高效山地農業的轉變。

  做強集體經濟

  “就是這個味兒!”來自北京的李先生從盤縣産的“岩博酒”裏喝出了“紅星二鍋頭”的家鄉味道。在酒鄉貴州,生産清香型白酒的獨此一家,可誰能想到,生産企業竟然在一個偏僻小村。

  盤縣淤泥鄉岩博村,山高,路險,2001年以前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村集體賬面上欠著幾萬元的外債,全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在黨支部書記余留芬的帶領下,岩博村採取“土地變股份、農民變股東”的方式,建起了岩博山莊、岩博酒業、火腿加工廠和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村級資源被高效化利用起來,集體積累和村民收入突飛猛進。如今岩博的集體資産達60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100元,徹底告別了貧困。

  從2014年推廣“三變”改革以來,通過股權收益,六盤水市新增村集體經濟收入8856.3萬元,村集體積累平均達到23.8萬元,最高達到1031萬元,最低達到2萬元,2015年已全面消除“空殼村”,基層組織的戰鬥力也明顯加強。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柳路)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