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尋求“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23))

2016-04-18 11:49:05|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曲金娜

尋求“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23))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型國際關係”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公開講話與文章中出現次數超過50次。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如何才能有效應對全球危機,保障國際和平、安全和發展?這是各國都在思考的問題。而倡導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正是尋求處理好國家間關係、保持國際社會穩定發展的“中國方案”。

  新型國際關係新在“合作共贏”

  “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各國人民應該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2013年3月,習近平開啟當選國家主席後的首次出訪。在俄羅斯的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時,他提到了“新型國際關係”這一概念。從此,“新型國際關係”不斷出現于各種國際場合,在處理國際關係時用於表達中國立場,展現“中國方案”。

  新型國際關係“新”在哪?在2015年3月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上,中國外長王毅在發言中給出了答案: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佔,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贏者通吃那一套。

  用在處理中美等大國關係方面,“新型大國關係”也帶有打破大國衝突對抗的傳統規律、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涵義。

  如果説“合作共贏”是新型國際關係的核心,那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更加精準地反映了新型國際關係的本質特徵。

  2014年6月,習近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週年紀念大會上發表主旨講話時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闢體現了新型國際關係的本質特徵,是一個相互聯繫、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適用於各種社會制度、發展水準、體量規模國家之間的關係。

  “零和博弈”無法應對風險挑戰

  在傳統國際關係中,結盟對抗、軍備競賽的零和博弈屢見不鮮。當下,中國為何能夠超越這種模式,謀求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

  關於“新型國際關係”提出的背景,王毅外長曾經介紹説,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具有全局性、綜合性和長遠性,沒有哪一國能夠獨善其身,也沒有哪一國可以包打天下。需要各國同舟共濟,攜手共進。

  時代背景奠定了提出這一中國方案的基礎,與此同時,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立身處世之道則對“合作共贏”觀念提供了支撐。

  “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中國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論’……”2015年4月,提及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習近平在巴基斯坦議會演講時這樣説。

  對於“新型國際關係”的説法,有人擔心這是中國謀求推翻現行國際秩序的前奏。2015年9月,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説:“中國將始終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堅持走合作發展的道路。中國是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將繼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

  在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吳心伯看來,這正説明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並不是把舊的推翻或另起爐灶,而是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改良和完善。

  努力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絡

  中國不僅是合作共贏的積極倡導者,更是合作共贏的切實踐行者。40多年前,5萬多名中華兒女來到茫茫非洲草原,用汗水和生命築成1860多公里長的坦讚鐵路,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勒緊褲帶幫助了一大批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為他們的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提供了無私的支持。正如王毅外長所説,中國人民從自身的經歷中深深懂得,得道才能多助,合作才能共贏。

  如今,中國朋友遍天下,隔山隔水心相連。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理念正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

  在政治上,中國謀求樹立建設夥伴關係的新思路。迄今為止,中國已同70多個國家、5個地區或區域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

  在經濟上,中國努力開創共同發展的新前景。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成立註冊資本1000億美元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契合了許多基礎設施亟須升級改造的國家和地區的需求。

  在安全上,中國努力營造各國共享安全的新局面。迄今為止,中國已經派出近3萬人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19批護航編隊在亞丁灣為5800多艘國際船舶保駕護航。

  在文化上,中國倡導形成不同文明包容互鑒的新氣象。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在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道路上,中國正不斷前進。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