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專家用“四否定”解讀“全球強震連發”
原標題:中國地震專家用“四否定”解讀“全球強震連發”
中新社北京4月18日電 (記者 張素)近期全球7級地震多發。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18日在國新辦吹風會上明確表示,這種現象並不罕見,也不認為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模式,該現象對中國大陸的地震形勢沒有明確的短期預測意義,“所以不需要過度擔心”。
不罕見?1900年以來出現37次
2016年3月以來,先後發生蘇門答臘7.8級、阿富汗7.1級、緬甸7.2級、日本九州7.3級、厄瓜多爾7.5級等5次7級以上地震。
“從頻次上超過了1900年以來全球年均18次7級地震的活動水準。”潘懷文説,4月10日以來不到8天時間內連續發生4次7級以上地震,類似情形自1900年以來共出現過37次。“換言之,這並不是罕見的地震活動。”他説。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主任蔣海昆注意到,7級地震主要分佈于喜馬拉雅地震帶東西兩端及環太平洋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本身就是地震活躍地區。日本和厄瓜多爾都處於這個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強震活動緣于大洋擴張和板塊運動”。
日本九州于當地時間4月16日淩晨發生芮氏7.3級地震。圖為當地時間4月16日航拍的日本熊本縣地震引發的南阿蘇城附近山體滑坡。
不認為?無法簡單得出“震動時段”
蔣海昆進一步指出,沒有依據證明日本九州地震和厄瓜多爾地震有直接的物理關聯,也無法簡單得出全球進入“震動時段”的結論。
潘懷文説,2004年至今,全球地震活動格局的確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進入全球8級以上巨大地震相對活躍的時段。不同的研究者對於地震活躍期有不同認識,沒有絕對標準,所謂的“活躍”是相對概念。
專家強調,2004年以來的地震特徵與20世紀上半葉類似,而從1964年至2004年,全球發生8級以上巨大地震的頻次明顯減少。因此,預計此番“活躍”將持續一段時間。
沒意義?統計角度不具有顯著性
潘懷文援引數據稱:“1900年以來的37次裏,僅有3次在之後3個月內中國大陸有7級地震發生。從統計角度來看,當前的強震連發態勢對中國大陸的地震形勢沒有明確的短期預測意義”。
2016年以來,中國大陸地區先後發生黑龍江林口6.4級、西藏安多5.3級、新疆輪臺5.3級、青海門源6.4級、新疆新源5.0級等5次5級以上地震。台灣南部2月6日發生了6.7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總體來看,門源地震後中國大陸地區地震活動水準不高。”潘懷文説,中國大陸平均每年發生5級以上地震20次。
專家也注意到,印度板塊向北擠壓作用持續增強,菲律賓海板塊西向俯衝的動力作用也在增強。“周邊地殼構造的劇烈活動會影響大陸內部的應力積累。”蔣海昆對中新社記者説,中國大陸主要動力來源就是印度板塊向北向東方向推擠,以及太平洋板塊向西推擠,根據觀測,每年推擠運動速率已達到數釐米。
4月16日,厄瓜多爾發生7.8級強震。厄瓜多爾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境內多火山,地震和火山災害頻發。16日發生的地震是該國1978年以來震級最高的地震。
不擔心?防震減災長期堅持不懈
專家同時指出,中國大陸西部地區發生的地震活動頻次佔據中國大陸全部地震活動頻次的90%,未來需要高度關注南北地震帶中東南段和天山地震帶的地震危險性。
然而,地震預測目前仍是世界上的科學難題,特別是作出一次減輕地震災害時效的短期和臨震預報更為困難。
“地震多、災害重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中國的防震減災工作實行‘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方針。”潘懷文説,行內説法是“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潘懷文説,從今年6月1日開始,新一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將正式付諸實施,作為國家強制性標準圖件,所有地區的建築物都必鬚根據這張區劃圖進行設防。他還呼籲全社會共同關注防災教育,提高全民族防震減災意識,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地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