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中歐專家學者探討中歐“一帶一路”合作新領域

2016-04-19 18:52:2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圖片默認標題

中歐關係與一帶一路合作研討會現場

圖片默認標題

中歐專家探討一帶一路合作新領域

  原標題:中歐專家學者探討中歐“一帶一路”合作新領域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單姍、顧文俊):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後,給沿線很多國家和地區提供了更廣闊的合作發展機遇。尤其歐洲,作為古絲綢之路的終點地區,目前也是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區域,多趟火車班列、航班及船隻來往于中歐之間,賦予絲綢之路合作更多新的內容。“一帶一路”給中歐合作帶來了哪些新機遇?中歐合作面臨哪些新挑戰?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與德國阿登納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中歐關係與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30多位來自中國與歐洲的專家、學者,熱烈探討交流“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對中歐關係發展的具體影響,並提出中歐合作的新領域。

  與會的專家學者紛紛表示,目前中歐合作關係全面深入,互補性強,前景廣闊,但同時也面臨一定挑戰。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表示,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框架下,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如果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將有效激發中德、中歐互聯互通領域的合作潛力。“那麼一個將來‘一帶一路’倡議可能給中德關係發展帶來的潛力,就是雙方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全價值鏈的合作,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因為(就像)李克強總理講的,中國主要處在製造業的中端,德國處在高端,那麼中端和高端聯手起來,德國的企業也可以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當然,這需要三方進行合作,目前德國已經表示,德國將利用擔任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主席國的便利,來協調整個地區的互聯互通,也邀請中國參加互聯互通的經濟會議。”

  與會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認為,近年來中國和歐盟的合作,走在了中國與周邊國家合作的前列,但受全球經濟低迷影響,中歐貿易近來進入“瓶頸期”,因此除了傳統合作領域,積極開拓新的合作領域就變得十分重要。“比如説數字經濟這一塊兒,我們知道‘歐洲2020’戰略裏面提到了,提出打造歐洲戰略數字市場的目標,而我們中國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比如説互聯網+等等,在這些領域我們都可以尋求合作。還有能源方面,我們知道歐盟現在還有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就是要打造能源聯盟,這和我們中國面對經濟結構轉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能夠有更多的合作。”

  對於開拓新的合作領域,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博士貝特霍爾德·庫恩認為,中國和德國可以在環保領域進行更多技術與商業合作。“近年來,中國和德國在技術轉移合作領域取得很大進展。從數據上看,雙方在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合作項目增長迅速,而且我相信,得益於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這一趨勢還將延續下去。今後,在空氣清潔和電動車的技術領域,中德雙方有著巨大的合作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孔田平還提出了中歐在區域合作方面的建議。他指出,近年來,以匈牙利、波蘭和捷克等為代表的中東歐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抱有很大期待。在16+1合作機制框架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潛力巨大。“從最近幾年來看,中東歐國家對16+1合作和‘一帶一路’倡議有著不同的期待,有些國家認為它可以充當中國進入西歐的門戶,有的國家認為它可以充當中歐之間的交通樞紐,還有的國家希望成為中國在中東歐的物流中心或金融中心。從中國角度來看,中東歐國家是全球新興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潛在的中國投資的目的地,中東歐國家的基礎設施改造也潛藏著商機。”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黃平認為,社會、經濟和環境等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是解決目前國際關係面臨失序、失范風險的有效路徑,也將開啟中歐合作的新時代。“總的説來,中歐合作在一個新的時代面前,不是老式的國與國的合作,不是老式的經貿關係,什麼誰多賺點兒錢誰少一些,不再是簡單的雙邊關係,而是面臨人類共通的挑戰,我們要找到新的發展模式,從理念到路徑,到制度設計到政策實施,再到人員配備(都應該是全新的),而且它一定是個多學科和互補的(概念)。”

  與會的中外專家、學者還就中歐安全合作前景、中德視角下的歐洲難民危機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