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項目“爛尾”應嚴肅追責
廣西科技廳近日發現,截至去年6月底,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項目到期(逾期)未驗收項目達3100多個,涉及資助經費7.13億元,令公眾咋舌。這些項目獲取資金支持後長達數年未驗收,也未追回資金,形成項目“爛尾”。這是監督失靈下的責任缺失,應嚴肅追責。
科技項目是政府引導和支持全社會加強科技創新、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形式。為此,各級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金來支持相關單位開展科研攻關。像這種重分配、輕檢查,重計劃、輕驗收,重前置、輕後續,造成項目未能順利推進的情況,是科研經費“難以承受之痛”。
科研項目從立項、申報到結項,都有相關單位管理。特別是對於項目的研究進展、經費的撥付進度,通常也是有嚴格規定的。如今,數千個項目形成“爛尾”,它們的資金撥付是否依規依進度進行,是否存在違規操作,需要對項目啟動調查,向公眾作出回應。
實施科技創新,開展項目研究,客觀上當然可能失敗,但即便是失敗的項目,也要按嚴格的程式來執行和管理。如果科研項目到期卻未驗收,形成“爛尾”,就此罷休,難免讓人産生套取科研資金的猜想。只有加強調查追責,才能打消網友心中“科技項目立名頭,好把經費來忽悠”的疑慮。
這些年來,受益於黨和國家對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視,我國的科研投入獲得較快增長,但與社會各方的需求相比,資金缺口仍然較大,仍有諸多領域期待更多更大力度的資金支持。為此,讓各個層面的科技創新投入産生更大效用,讓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是社會各方的共同期待。對科研項目“爛尾”嚴加追查,特別是嚴肅追責可能存在的瀆職責任,才能防止科研資金“打水漂”,形成警示作用。
從“科研人員套取鉅額資金”到“科研項目‘爛尾’”,無不映照出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中的一些問題。加強制度設計,特別是加強分類管理,填補管理漏洞,使科研項目與經費管理更加科學,不斷提高科研資金使用的針對性,提高科研項目管理的有效性,才能為建設科技強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不斷提供有力支撐。(李斌、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