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移民爸爸”走紅 國內教育怎麼了?

2016-04-19 11:18:07|來源:央廣網|編輯:梁生文

  今天要從“移民爸爸”説起。一位中國父親,為了6歲的兒子上學,打算用500萬元買學區房,卻遭房主臨時加價30萬,一氣之下,決定移民美國。臨走前一篇《再見北京》刷爆朋友圈,他的心路歷程在中産家庭中引起軒然大波。他也被網友稱為“移民爸爸”,走紅網絡。

  教育投資移民是不是靠譜?

  我們先探討下,教育投資移民是不是靠譜?其實,投資移民不簡單,存在很多陷阱,最近不是傳出消息嗎?“美國EB-5項目欺詐金額再創新高,涉案金額高達3.5億美金。700名投資人的綠卡和投資款可能打水漂!”

  就是説,這種教育投資移民的方式並非想像得那麼容易。當然,不容易,不等於不能嘗試。

  “陪讀媽媽”值得提倡嗎?

  我還説到一位陪讀媽媽。有一個好朋友林君,孩子上初二的時候,因為對國內教育不滿意,就帶著孩子去新西蘭求學,後來孩子順利考上香港中文大學。整個過程,讓很多人羨慕。她後來還為此寫了一本書《靜待花開》。

  這事曾經在中央電視臺進行過激烈辯論。很多嘉賓認為,這事不具有普遍性,大多數家長沒有這樣的財力物力精力去做這件事。就説精力這塊,我的朋友是做陪讀媽媽過去的,拿出整塊時間陪孩子,付出了很大辛勞。後來,也有媽媽想複製這種成功,但大多感覺現實困難太多,熬不下去,又帶著孩子回來了。

  富裕人群對教育不再將就

  不過,如果我們換個角度,這事的確有積極一面。現在國內中産階層崛起,富裕起來的人群對教育不再將就,他們有能力對教育模式做出自己的選擇,這不是好事嗎?出去看看,至少多一條路嘛。

  我們的教育模式,的確日漸多元。比如私塾教育,很多孩子從小接受經典教育,同樣前途無量;比如國外先進教育模式的引進,像華德福教育等,也讓很多家長眼前一亮。甚至有些另類教育模式,比如鄭淵潔對兒子鄭亞旗的家庭式教育,孩子也可以成才;韓寒主動申請退學,不走高考這條路自己發展也很好。家長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自己的選擇。就是説,條條大路通羅馬。當很多家長被學區房價格逼得上躥下跳的時候,發展民間多元教育模式對緩解這種教育資源不平等是最好的破解方法。

  當然,這對現行教育也提出了一個課題,我們能不能擺脫這樣一個尷尬,很多家長不喜歡它卻又受限于它。現行教育和民間多元教育之間,能不能設立對接通道,以體現體制教育更大的彈性呢?

  國內教育評價體系的反思

  現在開始探討一下教育成功理念。“移民爸爸”有被迫出走的意味。我們反思的,不僅是我們的教育現狀,還有教育評價體系。這評價體系,決定了我們選擇教育的方向。

  國外一些國家,教育評價標準比較寬鬆,“我兒子當總統我很自豪,我還有一個兒子,我也為他驕傲,他在地裏種土豆。”評價標準如此寬鬆,孩子的培養方向也就比較多元。

  國內很多人對教育成功的評價標準是什麼呢?很簡單,一定要有用。什麼叫有用?能找好工作、掙錢多、職位高。如此評價標準,勢必把孩子逼到爭名奪利的角鬥場上去。

  其實,這是很有問題的。你工作好、掙錢多、職位高但品格有問題能算成功嗎?賣假貨的企業高管和坑蒙拐騙的所謂“精英”同樣是社會毒藥,不會贏得尊重。

  我們再看另一些人,比如馬化騰剛剛宣佈,將捐出一億股騰訊股票作公益慈善用途,相當於拿出165億港幣做公益事業;我們也看到72歲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半夜在機場排隊等計程車。當你看到這樣作派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對教育評價體系重新思考。

  人格教育才是正途

  教育用功利主義的標準去評價是會誤人子弟的,從切實的人格教育的角度去培養才是正途。故而,改變教育資源不平等很重要,改變評價體系、改變教育者的心態也很重要。

  順便説一句,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其實都沒什麼用》,正好説到這個。文中寫道:“人生,並不是拿來用的。愛情、光榮、正義、尊嚴、文明,這些一再在灰黯時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講‘沒有用’,我卻堅持相信這才都是人生的珍寶,才經得起反復追求。”(馬尚田)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