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蘆山災後重建: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生動實踐

2016-04-20 11:35:38|來源:光明日報|編輯:王瑞芳

  人類社會是在同各種自然災害的鬥爭中不斷成長進步的。災後重建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是對一個國家的執政黨治國理政能力和水準的重要檢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而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正是對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生動實踐。我國是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如何根據災情大小、危害程度,構建更加科學高效有序的災後恢復重建體系,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一直是黨和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2013年4月20日,四川蘆山發生7級地震,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強調探索出一條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恢復重建新路子。蘆山地震3週年之際,我們在實地調研中欣喜地看到,當年滿目瘡痍的蘆山地震災區,如今已經變為欣欣向榮的美麗新區,實現了浴火重生,鳳凰涅槃。中央有關部門、四川省以及蘆山地震災區的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認真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嶄新實踐和突出成效,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災後恢復重建的精彩答卷,也為中國災後恢復重建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一、體制機制創新為災後恢復重建注入強勁動力

  是否具備立足現實的創新品格,是評判一個政黨執政能力的重要尺規。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我們經歷了一次次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也在不懈奮鬥中收穫了寶貴經驗。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以中央統籌規劃、直接安排部署為主的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思路和對策,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也存在投入過大、成本偏高、浪費較多、地方過度依賴中央等問題,必須尋找更加科學合理的災後恢復重建辦法。對於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作出探索災後恢復重建新路子重大決策。這一重大決策,開啟了我國重大自然災害恢復重建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向地方負責制轉變的新探索,充分激發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出事半功倍的作用,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實踐的重大舉措。

  中央統籌指導是首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深入災區視察災情,慰問幹部群眾,指導救災工作,多次對災後恢復重建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為重建工作指明瞭方向。國務院在科學評估災情的基礎上,組織制定了《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總體規劃》),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特別是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各方面經費壓縮的情況下,中央按既比照又高於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標準,安排了460億元中央財政重建資金。國務院各部委多次到災區調研督查和指導,及時發現並幫助解決重建中的問題。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保證了重建工作中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源頭,從而保障了頂層設計的科學性和重建工作的可持續性,為恢復重建提供了根本保證。

  地方作為主體是突破重點。以地方政府為決策、實施和責任主體的“地方負責制”,有利於強化地方抗禦重大自然災害的責任和能力,有利於因地制宜採取有效對策,能更及時地發現重建過程中的難題和障礙,並迅速採取應對措施,是對地方黨委政府執政能力、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驗。四川省第一時間成立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委員會,負責整個重建工作的組織領導,災區市、縣(區)兩級黨委政府自覺擔負地方實施主體責任,建立起網絡化、下沉式、專業性的重建實施組織體系,明確了責任主體和工作主體。省、市、縣三級聯動的指揮體系,為重建工作順利推進提供了科學有序、高效統一的組織保障。四川省委、省政府大膽放權,結合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把重建項目的審核權下放到受災市、縣(區),即使保留在省政府的少數審批事項,省直有關部門也與市、縣(區)積極研究建立“綠色通道”。自主權下放後,重建舉措更加符合實際,避免了項目與資金“兩張皮”的現象,大大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

  群眾廣泛參與是堅實基礎。災區群眾是地震災害的受害者,更是災後恢復重建的主力軍。能否廣泛動員災區群眾參與災後恢復重建,不僅直接關係災後恢復重建的進程,也影響到群眾對重建成果的滿意度。在縣、鄉黨委和政府的指導下,“自建委”在災區“遍地開花”,從選房址到談價格,從管理資金到監督品質,從收集建議到處理糾紛,全部都由群眾自己做主。隨著農房重建完成,“自建委”又過渡為群眾對新家園環境治理、衛生、綠化和治安等進行管理維護的“自管委”,成為災區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長效機制。廣大災區群眾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樹立不等不靠、攻堅克難的主體意識,精打細算,互幫互助,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建起幸福美麗新家園。

  二、全面整體性重建確保災區發展行穩致遠

  災後恢復重建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只有統籌兼顧,全面均衡發展,促進整體統一,才能保證災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四川省制定了涉及城鄉住房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11個專項規劃。堅持在幫助災區群眾快速重建家園的基礎上,統籌好當前與長遠、生活與生産、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結合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促進災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災後恢復重建,産業支撐。産業恢復重建是解決受災群眾長遠生計問題的關鍵,也是災區實現後發追趕的強大引擎。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立足實際、發揮優勢,積極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加快構建以文化旅遊業為主導,以特色農林業、加工業和服務業為支撐的産業體系,形成了集約化、規模化的特色優勢産業。災區“造血”能力、經濟總量和結構不斷優化,一批新的增長極和增長點加快孕育完成,災區群眾致富奔小康之路不斷拓展,自我發展能力得到較大提升。在實施農房重建中,同步推進了新村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整治、村莊自治管理和産業規劃培育。每一個聚居點,都規劃了不同的特色産業,通過大力發展觀光農業、農事體驗、鄉村旅遊等新業態,一批新型農村社區成為産村相融、農旅結合的典範,重建後的農村顯現出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新景象。災區教育科技、醫療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廣播影視、社會福利、社會管理等公共服務設施重建全面、有力、有序快速推進,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水準同步提升。災後恢復重建成為推動移風易俗的重要載體,在建好物質家園的同時,抓好精神家園建設。不等不靠、守望相助、感恩奮進的精神面貌成為災區幹部群眾的嶄新群像。“戶戶安居有業、民生保障提升、産業創新發展、生態文明進步、同步奔康致富”的願景,正在變為生動的現實。

  二、全面整體性重建確保災區發展行穩致遠

  災後恢復重建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只有統籌兼顧,全面均衡發展,促進整體統一,才能保證災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四川省制定了涉及城鄉住房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11個專項規劃。堅持在幫助災區群眾快速重建家園的基礎上,統籌好當前與長遠、生活與生産、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結合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促進災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災後恢復重建,産業支撐。産業恢復重建是解決受災群眾長遠生計問題的關鍵,也是災區實現後發追趕的強大引擎。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立足實際、發揮優勢,積極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加快構建以文化旅遊業為主導,以特色農林業、加工業和服務業為支撐的産業體系,形成了集約化、規模化的特色優勢産業。災區“造血”能力、經濟總量和結構不斷優化,一批新的增長極和增長點加快孕育完成,災區群眾致富奔小康之路不斷拓展,自我發展能力得到較大提升。在實施農房重建中,同步推進了新村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整治、村莊自治管理和産業規劃培育。每一個聚居點,都規劃了不同的特色産業,通過大力發展觀光農業、農事體驗、鄉村旅遊等新業態,一批新型農村社區成為産村相融、農旅結合的典範,重建後的農村顯現出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新景象。災區教育科技、醫療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廣播影視、社會福利、社會管理等公共服務設施重建全面、有力、有序快速推進,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水準同步提升。災後恢復重建成為推動移風易俗的重要載體,在建好物質家園的同時,抓好精神家園建設。不等不靠、守望相助、感恩奮進的精神面貌成為災區幹部群眾的嶄新群像。“戶戶安居有業、民生保障提升、産業創新發展、生態文明進步、同步奔康致富”的願景,正在變為生動的現實。

  三、綠色重建夯實災區永續發展根基

  蘆山地震災區地處成都平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自然地理條件特殊,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屏障,是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地區和世界自然遺産大熊貓棲息地核心區,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要求高、任務重。同時,災區又處在多條地震斷裂帶交匯處,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岩體破碎、降雨量大,次生地質災害易發多發,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在這種背景下,災後恢復重建必須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保護生態是蘆山地震重建的一條根本原則,在《總體規劃》裏專門單列了“生態家園”一章。

  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災後恢復重建全過程。災區黨委和政府自覺強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工業與生態良性互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蘆山、天全、寶興等重災區擔負著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任,産業發展要求高、容量有限,客觀上屬於限制開發區。雅安市創新思路將雅安經濟開發區全部作為“蘆天寶飛地産業園區”,異地支持蘆山、天全、寶興等災區經濟發展,實現了災區涵養生態與異地産業發展的雙贏。“飛地園區”招商中明確要求,無論投資額有多大,只要屬高污染、高能耗項目,一律禁入園區。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