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毒地”事件持續發酵 究竟該如何“解毒”?
國際在線綜合消息:近日,常州外國語學校“毒地”事件在輿論場上不斷發酵。面對學習場所變成“毒地”,人們除了關注在學校的孩子們之外,也在追問,“毒地”究竟是怎麼産生的,該找誰來“解毒”,該如何“解毒”?
官方統計133人體檢指標異常 家長稱已統計出522人異常
事發後,環保部與江蘇省政府組成的聯合調查組抵達江蘇常州。一份來自常州市衛計委的數據顯示,全市8家醫院共接診常外學生就診及體檢597人,檢查指標異常僅有133人。但家長在初一初二已收集到的683份體檢報告中,統計出522名學生的指標出現異常。
涉事學校:師生仍正常上課
據常州外國語學校統計,全校應到校的2451名學生中,除1人事假、4人病假、5人正在辦理轉學手續外,其餘學生全部到校。210名教師中,除3人病假外,其他教師全部到校,學校教學秩序正常。
學校發公開信:央視報道有“硬傷”
被媒體曝光後,常州市外國語學校國際部向家長和師生發佈了一封公開信,稱充分理解家長及師生的關切,但也想表達一下自己的立場,並直指央視的報道存在一些“硬傷”,包括引用的數據、觀點、甚至鏡頭語言,都帶有強烈的導向性。
常州醫院:不存在白血病學生
對於此次事件,常州市衛計委組織成立了醫學專家組,定期分析學生健康狀況。對於網上所傳的白血病和淋巴癌的案例,醫學專家組組長、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華飛表示,經過核實,不存在得白血病的學生,存在一起淋巴癌案例,但發病是在2015年7月,當時學校尚未搬遷到新校址。
學生家長:希望權威部門給一個明確答覆
很多家長表示,擔心孩子健康受到威脅,曾多次向校方反映孩子的體表莫名出現皮疹等不良症狀,也曾一度陷入恐慌。有家長稱:“校方及家長請來的檢測機構檢測結果都是合格的,而常州環境監測中心在學校周邊設置的6個監測點位,結果也符合國家標準,我們到底該相信誰?希望有更權威的部門或機構給我們一個明確答覆。”
專家:如實公開相關數據才能確定問題出在哪個環節
雖然常州各方都對此有所回應,但目前該地塊的環評信息仍未完全公開,對此輿論亦有評論稱,針對該地塊的環評存在明顯“失守”現象。有專家表示,只有如實公開該地塊各階段的環評報告及相關監測數據,才能進一步確認問題究竟在哪個環節,以及追溯究竟誰該為此負責。
業內人士:土壤修復方案存明顯問題
作為土地修復工程施工單位的常州黑牡丹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對環評時挖出來的污染物,按照處置流程是向水泥廠提供並進行燒煉,但因水泥廠處於“去産能期”導致開工不足,沒有及時將污染物運送到水泥廠,而是開挖後現場堆積,但在處理方法上“現場覆蓋與完全密封不同”,考慮到水泥廠可能隨時需要,因此沒有“完全密封處理”。然而當媒體再度聯繫該公司法定代表人時,對方拒絕了採訪。一家著名環境監測企業的負責人表示,這樣的修復治理方案有著明顯問題。
常州“毒地”事件三大焦點待解
焦點一:質疑頗多的環評報告是怎麼通過的?在常州“毒地”風波中,綜合媒體披露的各種信息,我們看到了一個漏洞百齣、充滿爭議的環評過程。環評是一種制度,但執行制度的是人。環評如果不能做到科學和公允,如果不能避免被長官意志綁架,那麼環評就會淪為一項尋租的權力。
焦點二:急於搬遷,是否為騰挪市中心黃金地段?周圍污染地塊未完成修復工程,就將學生遷入學校,是此次事件中官方飽受詬病的一點。一位環保部門的知情人士稱,倉促搬遷背後,其實最後是為了騰出位於常州市中心的黃金地塊。這樣的説法,也在學生家長間廣泛流傳,但尚未得到常州官方的確認。
焦點三:全國還有多少個“常外”?常外“毒地”並非個案,最近幾年,媒體曾多次報道過“毒地”上違規建設的新聞,如武漢、廣州等地曾出現“毒地”上建經濟適用房現象。這類問題曝光都有很大的偶然性,以常州為例,若非大批學生的遭遇引起公眾憤慨,恐怕那顆生態炸彈還會繼續埋在那裏,對周邊環境和民眾健康造成日復一日的戕害。
“解毒”關鍵:加快土壤環保立法進程
有評論指出,在污染治理責任認定上,國務院曾經做出“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但由於特定的歷史條件,“毒地”修復困境的責任難以界定,尤其難以追索歷史污染者的責任,隨著企業的搬遷、破産,更難以追蹤到具體的責任人。於是,“到底誰來承擔土地修復資金”,一直爭論不休。
目前我國對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治理都有相應法律,為何還沒有專門針對土壤環境保護法?事實上,據最新消息稱,我國的土壤環境保護法預計在2017年之前出臺,並且隨之將建立土壤檔案制度,對土壤污染現象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