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電影票房“放衛星”根源在“唯票房論”

2016-04-22 16:20:14|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梁生文

  過去的2015年對於國産電影來説可謂是“豐收年”,很多電影的票房驚人,不斷創下國産電影票房歷史的新記錄。然而,在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之際,央視新聞卻曝光了中國電影市場“虛假票房”的問題,除了前不久被查的《葉問3》,還包括了前華語票房冠軍《捉妖記》,稱其在最後衝刺影史紀錄時所用的“公益放映”方式,存在票房造假問題。

  這無疑是給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的明星們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部分國産電影行業的“大豐收”最終被證明是“放衛星”。

  其實部分國産電影票房“造假”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早在幾年前已有媒體報道過此類事件,批判聲也不絕於耳,但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愈演愈烈。筆者認為,部分國産電影票房造假屢禁不止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電影産業的“唯票房論”。

  對於電影製作公司來説,高票房電影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增加人氣,在與同期上映的電影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並且還可以抬高公司的股價,從而獲取鉅額利潤。而部分電影公司之所以敢這麼肆無忌憚地造假,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虛假的票房不用加稅——電影票房交稅另有一套官方數據,這就意味著票房造假無須付出成本,而且被揭穿以後也不會受到什麼嚴厲處罰,最多背負一時的罵名,利遠遠大於弊。這也反映齣電影行業監管機制中的漏洞。

  對於觀眾而言,電影票房的高低是判斷該電影是否值得觀看的一個重要參考標準,高票房的電影自然是因為其品質高才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因此很多人便盲目跟風,只看高票房的電影。近年來,隨著電影消費人群的年齡層次逐步向“80後”、“90後”和“00後”推移,受眾的審美和品味也發生了一些改變,現代很多年輕人普遍存在著片面追求娛樂化和盲目跟風的問題,還有一些人不注重劇情,只關注電影中的明星。這也導致一些明星出身的導演或者製片人利用自身名氣“大打人情牌”,吸引粉絲觀眾,從而謀取私利。曾經被指為“爛片”卻擁有超高票房的《惡棍天使》便是其中一例。

  可見,部分國産電影票房造假是“唯票房論”種下的惡果。票房一定程度上確實反映了電影受觀眾喜愛的程度,但並不能作為判別電影品質好壞的標準,真正的電影佳作不單單只有明星和高票房作支撐。一些品質低劣的電影通過虛假票房來營造聲勢,不僅欺騙了觀眾的感情,還會造成電影行業的惡性競爭、資源浪費,繼而拉低國産電影的整體水準。

  電影不是單純的大眾娛樂工具,而是一個文化産業,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肩負著教育民眾、傳播文化的責任。票房造假行為已經嚴重擾亂了電影行業的正常秩序,筆者認為要杜絕這種現象需從三方著手:一是有關部門需填補電影票房監管中的漏洞,並且嚴懲造假行為,輕則可處以高額罰款,重則可吊銷經營許可證,讓造假者付出沉重的代價;二是電影製片人需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摒棄利益中心論,回歸電影的藝術本質;三是觀眾需提高自身的審美品位,培養獨立思考和判別能力,不盲目跟從票房。(何泉蓉)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