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事業巨變、首設“航天日”
原標題:從“東方紅一號”到火星探測正式立項 中國航天事業巨變、首設“航天日”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金可礪):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産衛星的國家。
今年三月,經中央批准、國務院批復,自2016年開始,每年4月24日被設定為“中國航天日”。那麼四十多年過去,如今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得究竟怎麼樣?未來又有哪些項目值得期待?在昨天(22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工信部副部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針對熱點問題進行了介紹。
在昨天的新聞發佈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先生首先介紹了“中國航天日”的誕生。“我們把走過的這一甲子的歷程,在航天方面樹立了三個里程碑,第一個是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第二個是把中國人送入太空,在軌翱翔,第三個是實現我們千年的嫦娥奔月的夢想。所以把第一個里程碑這個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事件設為“中國航天日”,是很具有代表性和紀念性的。”
許達哲表示,希望將“中國航天日”打造成為唱響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主旋律的重要載體,打造成普及航天知識、激勵科學探索、培植創新文化的重要平臺,使之成為傳承航天精神、凝聚強大力量的重要紐帶,成為全世界了解中國航天的重要窗口。
火星探測是空間科學界和航天界關注的一個重大方向,許達哲透露,我國已批准立項了火星探測任務。我國將在“十三五”規劃的末年,就是2020年左右發射一顆火星探測衛星。“1月11日正式批復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因為每一個窗口要26個月才能遇到,我們正在嚴密地制定工程計劃,爭取在2020年這個窗口發射探測和著陸巡視的火星探測器。這對我們是一個挑戰,因為現在能夠在火星上著陸巡視成功的有美國,著陸的有俄羅斯,我們要能夠一步到位,應該説是一個很大的跨越。”
近年來,中國航天國際合作也是成果豐碩,與30多個國家空間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0余項合作協定,積極推動“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與金磚國家航天機構共同推動建設遙感衛星星座,支持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共同構建多任務小衛星星座。此外,“風雲”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業務氣象衛星系列,“北斗”導航系統成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認可的四大核心繫統供應商之一。
許達哲以中俄航天工業合作為例説,中俄兩國有很好的合作機制,未來的空間也是很大的。而談到了中美航天的合作問題時,許達哲表示,中國航天發展是開放的,和美國合作也是秉承這樣的理念。“我看到美國拍的片子《火星救援》,設想了中美在遇到緊急狀況下採取的火星救援活動,這證明美國的同行也特別希望和我們合作。我們也願意和美國的同行合作,來發展航天的技術。但是很遺憾,由於大家知道的原因,我們現在合作還有些不順暢的地方。好在去年我們已經又建立了對話機制,計劃今年還要繼續在這個對話機制上進行溝通。”
兩個星期以前,美國當地時間4月8號下午,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海上火箭回收成功,為人類航天史添上重要的一筆,也讓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商業航天的發展上。對此,許達哲表示讚賞,同時他表示中國商業航天發展也已經起航,歡迎社會資源加入到太空探索事業之中。“我們是開放的,我們鼓勵社會資源加入航天的建設中,也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種企業,能夠積極加入到航天的建設中來。但是航天也是個高風險的産業,需要每個法人、每個企業自己來很好地把握。我們也將制定更加積極的政策,來促進商業航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