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內>>正文

中國國家糧食局局長:中國糧食安全形勢仍然不容樂觀

2016-04-26 15:13:1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琳):中國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26日在北京表示,中國糧食産量已經連續十二年增長,但糧食需求也在同步增長,糧食供應仍然存在産需缺口,糧食安全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將會長期面臨需求剛性增長、生産硬性約束的挑戰。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自給,適度進口調劑餘缺。

  自2004年以來,中國的糧食生産已經連續十二年增産,當前糧食庫存也已經處於歷史最高位。對此,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雖然糧食生産的“十二連增”使得當前中國的糧食安全形勢很好,但由於近年來中國糧食需求也在同步增長,糧食供應仍然存在産需缺口,長遠看糧食安全形勢仍然不容樂觀,“這12年中有10年不能夠實現當年糧食産需平衡,平均年均産需缺口達到198億斤。這也表明瞭在連續12年增産的條件下,我們的糧食産需依然處於緊平衡的狀態。與此同時,我國的糧食安全還將長期面臨消費剛性增長、生産硬性約束的雙重挑戰。因此我們説,我國糧食安全的形勢不容樂觀。”

  他同時指出,眼前中國糧食的高庫存不是常態,不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形成當前糧食高庫存的原因包括糧食連年增産豐收,農戶存糧減少或者根本不存糧;加工轉化企業不願意多存原料用糧;低價進口的糧食擠佔了國産糧食的市場銷售空間;以及受國際國內經濟下行的影響,一些加工企業開工不足,生産原料用糧下降等等。而這些因素會隨著經濟環境和關聯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不會成為長期支撐糧食庫存增長的動力。因此,不能夠以眼前的糧食高庫存來斷定中國的糧食形勢已經高枕無憂。

  此外,在中國糧食産量不斷提高的同時,中國近年來的糧食進口量也在大幅增長。特別是玉米代替品,去年的進口量達到3200多萬噸。對此,任正曉分析説,這是中國糧食品種結構缺陷和國內外糧價“倒挂”雙重影響的結果,是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深度融合的必然反應,“一方面,我國三大穀物品種實現了基本自給,但是大豆要依靠進口。近五年來,我們的大豆進口都是在逐年增長的,五年統算對外的依存度高達83.8%,這是我們的品種結構缺陷導致了大豆必須依靠進口。另一方面,近幾年來國際市場糧價持續下行,而由於國産糧食的生産成本高和政策性收儲托市,國內的糧價已經成為全球糧價的高地,國內外的糧食價差巨大。那些沒有配額管理的大麥、高粱、木薯幹和DDGS這些品種,就以其強勁的價差優勢大量進口。”

  不過,這位官員認為,中國糧食進口量不斷增長的狀態並不可持續。中國人的飯碗還是要端在自己手裏,而碗裏必須裝著中國糧:“近幾年,全球的小麥、大米和玉米這三大穀物品種的國際貿易量大體每年在6000億斤左右,但是我們國家這三大品種每年的消費量在9000億斤左右。另外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現在全球還有70多個國家糧食嚴重緊缺,有8億多人口還處於饑餓半饑餓的狀態。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長時間、大批量地從國際市場來採購糧食,這樣的事情顯然我們不能夠做,也行不通。因此,解決我國的糧食問題,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自給,適度進口調劑餘缺。”

  近年來,中國啟動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比如,今年全面啟動的玉米收儲制度的改革,將過去玉米的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根據新機制,一方面,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生産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産者補貼制度,以保持優勢産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隨著這些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今後中國糧食市場價格將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