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藍皮書》在京發佈 “把脈”中國教育難點熱點

2016-04-27 13:19:4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雪瑩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鐘磬):2016年4月26日,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6)》新聞發佈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總結、梳理了中國深化教育改革進程中的種種熱點、難點問題,並正式發佈了2016年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6)》。

  留學低齡潮折射中國社會危機

  從2009年起,在美就讀高中的中國留學生人數直線上升,中國已在2011年超過韓國成為美國高中留學生第一大生源國。《教育藍皮書》根據在美國期間對小留學生的觀察和訪談,發現寄宿家庭問題,語言與文化融入問題,人際交往、情感生活和消費,學校選課、成績、買課代考,升學問題與就業問題是小留學生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和關口,同時也反映了小留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生存狀況並不樂觀。《教育藍皮書》認為,低齡出國潮體現了中國教育、社會和政治多方面的問題,是一個社會整體系統出問題的反映,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它是中國社會問題的外部化、國際化。

  《教育藍皮書》建議,對小留學生的調查和研究來看,需要從根本上改革中國教育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一是改變應試教育的單一評價方式,真正減輕大多數學生沉重的學業負擔,通過尊重教育規律實現教育本身的分層。二是改革中國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標、教學方式、教學評估上與國際接軌,有利於人才的國內培養,減輕家長的教育投資。三是創造一個公平的社會分配機制,實現人人平等的資源分配環境,這有利於實現寬鬆的教育環境。

  監護缺位、雙教育缺失,中國進入留守兒童輿情事件高發期

  報告指出,目前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巨大,總體呈下降趨勢,佔農村兒童的39.69%,接近五分之二;農村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小學階段,但初中階段留守率高於小學階段;父親外出和雙親外出留守兒童比例較高,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面臨母親缺位(53.09%);三分之一屬於隔代監護,五分之一處於同輩監護等狀況。根據全國婦聯測算的數據顯示,在中國6102.55萬農村留守兒童中,獨居留守兒童佔比3.37%,達205.7萬人。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處於監護不良或監護缺失狀態,應引起各方關注。調查發現,2010年之後進入了留守兒童輿情事件的高發期,輿情事件突增,非正常傷害事件增幅顯著,僅2010-2015年間就出現了206起,佔統計總量的86.19%,其中2015年為43起,達到頂峰。非正常傷害輿情事件佔比最高,共83起,佔總數的34.73%,其次是意外死亡共74起,佔總輿情數的30.96%。

  《教育藍皮書》認為,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的原因包括:家庭監護缺位,導致留守兒童意外傷害凸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雙重缺失,導致留守兒童缺乏成長引導;親情關愛缺失,導致留守兒童心理髮展異樣,是傷害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根源;農村地區自然環境地域性和安全措施的匱乏引發隱患重重,導致留守兒童成長面臨危機。

  快速城鎮化衝擊下,農村教育更加弱化 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的快速城鎮化造成了大量農村學生進城上學,2013年,在城鎮義務教育學校就讀的學生比例高達70.8%,遠遠高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快速減少的生源使得農村學校特別是村小和教學點更難得到政府和學生家長的支持,導致教育投入進一步向縣城集中,農村教育進一步弱化。城鄉教育一強一弱,如果不對這一趨勢進行干預,它將會進一步固化社會的不公平。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程方平教授在發佈會上指出:我們用的一些概念如留守兒童、流動兒童、農村教師、薄弱學校、重點學校,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因為《憲法》規定國民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可是為何有一批教師叫農村教師?農村教師為什麼就比城市的教師收入少?我們把所謂的“城鄉差別”制度化、固定化了,這是應該檢討的。如果沒有對它質疑,所謂的“教育均衡”永遠不能實現。目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地方財政往往對教育投入不足,是否可以換一種思路?由地方根據縣裏的GDP和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投入教育,省一級也按照統一的比例投入,最後不足的差額由中央財政來補齊,來解決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程方平教授強調,前面需要正視問題,只有不怕提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面臨兩難選擇,民辦教育重大變革即將到來

 《教育藍皮書》指出,自2002以來的12年間,民辦教育在校人數增加了2.75倍,民辦學校數增加了1.53倍。尤其在學前教育領域,民辦已超過公辦。不過,需要高度關注的是,目前提交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的“關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俗稱“30條”),與之前成果卓著的“溫州試點”卻大相徑庭,導致民辦教育舉辦者的兩難選擇,並有可能帶來重大的系統性風險。

  為什麼這麼説?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民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理事長吳華解釋:“溫州試點”指的是溫州市在過去的5年中,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分類管理”的要求,出臺了政策框架和配套政策,共吸引了70多億民間資金進入教育領域,政府的專項獎補資金和購買服務資金達5.65億元,使溫州優質教育資源大幅增長,引起全國各地紛紛仿傚。但是,國家實施的“30條”中對“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分類標準和行為,採取了與“溫州試點”有根本性差異的方案:非營利性學校在存續期間,舉辦者不得獲取經濟利益,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終止辦學,舉辦者不得對清算後的學校剩餘資産要求財産權利。舉例:如果投資者選擇的“非營利”類型,他就不能保有他的資産,要全部放棄投入的資産;假如他選擇“營利性”類型,雖然保有了資産,但卻需要去工商登記註冊!學校很可能就幹不下去了,這將會使舉辦者面臨兩難的選擇。

  吳華認為,雖然“國家方案”按照的是國際慣例,但是中國民辦教育的發展歷史跟國外有很大的不同,法律背景跟國外有很大不同,如果簡單的照搬,就會對現在的民辦學校造成巨大衝擊。 

  19大城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滿意度喜憂參半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委託專業調查公司對北京、上海、重慶、天津、哈爾濱、長春等19個重點大城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開展滿意度調查,並與2010年的同類調查進行比較,分析發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總體滿意度,19個重點大城市基本處於中等偏上的狀態。整體來看,小學階段就近入學為90.10%,初中就近入學為89.87%。擇校治理成效明顯,有16個重點大城市滿意度提升均在10%以上。2014年以來,北京市“小升初”與2010年監測數據相比,擇校治理滿意度增幅達24.18%。

  但是,“好學校”、“差學校”的校際差異依然明顯,因此,“學區房”問題依然突出,57.27%的人認為學區房價格嚴重偏高,政府管理失責;25.64%的人對“學區房”改善持悲觀態度;伴隨校際差異,“集團化辦學”也被公眾所關注和熱議:“集團化辦學”能否有效提高薄弱學校的教育品質?認同者比例為48.75%,也有30.58%的人持消極態度,認為對薄弱學校品質提高無實質性幫助。

  與教育均衡發展滿意度、擇校治理滿意度增幅相反,重點大城市的流動兒童受教育滿意度出現了負增長。2015年與2010年相比,北京明顯下降,降幅達8.54%,是19個重點大城市中降幅最大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帶流動兒童教育形勢嚴峻,存在缺失。 

  小結:共同關注教育未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自2003年出版第一本藍皮書至今是第14本,關注、記錄著中國教育的發展。2016年的《教育藍皮書》持續關注農村教育、留守兒童、教師成長、高考改革、民辦教育以及教育治理等重大問題,今年新增了教育新觀察及微觀議題,如互聯網+教育、小留學生現象、校園欺淩現象、中美日韓四國高中生價值觀比較、19個重大城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教育局長對簡政放權的態度、中小學職稱制度改革等。新華社新華社國內部評論室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鹿永建點評認為:《教育藍皮書》作為來自民間智慧建言的聲音,不僅是公眾和政府了解教育信息、觀點的重要渠道,更應該成為在自由思想、先進理念、價值觀上有鮮明領銜性的社會傳播。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