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七成網民個人身份信息被洩露 誰來保護我的隱私?
國際在線綜合消息:有沒有想過,你在網上購物、聊天、發郵件的時候,會不經意地“出賣”了自己的姓名、身份證號、電話、住址等個人信息,而隨著快遞實名制的落實,個人信息洩露問題似乎也越來越嚴重。這些個人信息一旦被洩露,可能就會招致各種騷擾電話,甚至被詐騙分子盯上並造成嚴重損失。
案例一:買房後接到裝修公司的電話 小吳剛購置了新房,可是接踵而至的各種騷擾電話卻讓她平添了幾分憂慮。“我們家買房子以後,總是接到各種裝修公司的電話,有的時候一天甚至能接到十來個,可是我都不知道這些公司是從哪得到我的電話的。”小吳説道。
案例二:該換保險接到推銷電話 賈女士的愛車保險即將到期之際,一個接一個的推銷保險的電話打來,個人姓名、身份證信息、車輛品牌、車牌號、出險次數,這些完全都在保險推銷員的掌握之中,賈女士説,她覺得自己像在“裸奔”,一點隱私感都沒有。
案例三:一條短信盜走所有積蓄 徐先生在回復了一條短信後,一夜之間,積蓄幾乎全部被人轉走。 網絡安全專家分析,根據許先生提供的信息,騙子在實施詐騙前已經獲取了受害人的銀行卡號、身份證號、姓名、手機號等個人信息。只需要獲得驗證碼即可實施盜竊。
調查:78.2%的網民個人身份信息被洩露過
有數據統計,網民被洩露的個人信息涵蓋範圍非常廣泛,其中78.2%的網民個人身份信息被洩露過,包括網民的姓名、學歷、家庭住址、身份證號及工作單位等。在個人信息洩露帶來的不良影響上,82.3%的網民親身感受到了個人信息洩露給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僅2015年,網民因個人信息洩露、垃圾信息、詐騙信息等現象導致總體損失約805億元,人均約124元。
個人信息“黑市”交易3毛一條
目前非法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形式主要有無良商家盜賣、網站數據竊取、木馬病毒攻擊、釣魚網站詐騙、二手手機泄密和信息駭客技術竊取等。個人信息被當成商品在“黑市”交易已不是秘密。有媒體調查發現,網上出售的個人信息如果只有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信息的話,一手資料2元一條,二手資料0.3元一條。一般加上銀行卡號後,一手信息會升到一條5元,二手信息也升到0.5元一條。
網友:洩露途徑太多,無能為力
對於“超過七成”這樣龐大的數據,網友紛紛現身説法,“現在什麼都要身份證複印件,電話之類的,誰知道都拿去幹什麼了呢?經常接到電話行銷,無語了……”也有不少網友吐槽,“雖然平時有注意,但仍然被洩露,無能為力。”也有網友表示,對洩露信息者的懲罰力度不夠,致使他們犯罪成本太低,才導致信息洩露事件的氾濫,“誰把信息洩露出來的,抓住嚴懲,不信還有人敢再犯。”
專家:海量信息的監管仍有盲區
以快遞業的個人信息洩露為例,有專家這樣解釋大數據時代下的個人信息狀況:“客戶的大量個人信息因快遞業務被保存在快遞物流管理系統中,而該系統中所存儲的就是社會買賣關係的數據海洋,當然也包括個人身份信息、電話、工作單位及家庭住址等,而對這些海量信息的監管仍有盲區。”
律師:侵權取證、舉證的困難降低侵權人違法成本
有律師表示,我國法律對於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有明確規定,然而在落實上卻存在不少問題。由於在確認侵權人以及取證、舉證等問題上存在較大難度,使得公民通過訴訟來維權變得十分困難,侵權人的責任也難以追究。此外,信息收集過後會一級一級上傳,任何一級都有可能發生信息洩露,即便是對於公安機關,這個調查難度也非常大。
業內人士:強化客戶信息安全需技術部門支持
有業內人士表示,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從國家的信息安全,到企業和個人的信息安全,是一個完整的整體,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從法律、意識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我們現在對信息保護的程度還有待提高,除了制度的構建,在很多其他方面還可努力。比如説我們的身份證號,僅僅憑這一組數字,一般人只要稍加解讀,就可以提煉出一個人籍貫、生日甚至性別等等信息,這非常不安全。在西方一些國家,這些信息是用一種特別的方法進行加密,只有相關專家才能解讀。
個人信息洩露何以成“災害”?
隨著信息處理和存儲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層出不窮,儼然成了一個“新興産業鏈”。除了商業性的洩露外,有一部分個人身份信息是從公權機關與公共服務部門洩露的。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強,才給不良動機者可乘之機。因此,公民一旦發現自身信息被洩露,不能因為未造成損失就息事寧人,而是要“小題大作”、錙銖必較,勇敢地尋求法律途徑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避免信息洩露,我們能做什麼?
1. 網絡購物要謹防釣魚網站
2. 妥善處置快遞單、車票、個人小票等包含個人信息的單據
3. 身份證複印件上要寫明用途
4. 簡歷只提供必要信息
5. 不在微博、群聊中透露個人消息
6. 慎在微信中曬照片
7. 慎重參加網上調查活動
8. 慎重使用免費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