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實踐·浙江篇】橘椒桃變奏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衢州探索
暮春,走進浙西這片綠水青山,處處可感受到生機勃發的盎然春意。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今年首次寫進中央一號文件的新要求,對衢州幹部群眾而言,不但是對農業發展理念的又一次洗禮,也是對他們近年來改革探索的最好肯定。從創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體系到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從綠色強農到生態富民,衢州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一直在路上。
如今,對標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衢州正以更進一步的認識、更加自覺的態度和更大力度的實踐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向深入。
一隻柑橘引發的供給側改革思考
衢州柑橘,是當地種植面積最大、涉及農戶最多的農業主導産業之一。
在種植業日趨多樣化的今天,衢州仍有56萬橘農、51萬畝橘園。然而,在全國柑橘總體産能過剩的大背景下,衢州柑橘這些年越來越頻繁地出現“賣難”問題。
當地有關部門估算,衢州去年柑橘總産量為65萬噸,眼下全市柑橘才銷售了七成多,而往年此時已經接近九成。
衢州市柯城區農林局副局長方培林和柑橘打了30多年交道。在他看來,柑橘“賣難”有兩大主因:
一是生産經營體制落後,橘園零散化。以柯城為例,18萬畝柑橘中超過50畝的連片橘園才區區幾戶,千家萬戶種植分散,技術、設施等先進生産要素無法集聚,嚴重制約了生産效率的提高。
二是生産經營主體羸弱,趨於兼業化、老齡化。過去以專業戶為主,有精力、有技術,家庭收入也主要來自柑橘;現在,農民主要靠外出務工賺錢,柑橘種植普遍兼業化,往往是留守老人、婦女順帶管管,管理粗放造成柑橘品質不高。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柑橘不但“賣難”,又逢天災。去年冬天的罕見嚴寒讓全市近八成柑橘樹嚴重受凍。
滯銷、凍害雙重危機,讓柑橘産業的深層次問題暴露無遺,也引發衢州人思考——如何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來推動柑橘産業的轉型升級。
衢州市委認為,要從供給端入手去過剩産能,淘汰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流轉一批,以此實現柑橘産業提質增效和農民群眾持續增收。
衢州把今年作為“柑橘産業轉型升級的決戰之年”,全面動員實施提升計劃,力爭全市淘汰“三低”橘園5萬畝,流轉橘園5萬畝,建立大棚設施栽培橘園5萬畝,改造低産低效橘園5萬畝,高位嫁接柑橘5000畝……條條措施直指供給側。
眼下,衢州正積極動員散戶流轉土地,集聚先進生産要素,提升品質、效益。在柯城區,近期就有上千畝分散的橘園流轉到了大戶、合作社手中,進行橘園的提升改造。
一個青椒背後的供給升級實踐
一邊農産品“賣難”時有耳聞,一邊又是消費者“吃什麼都不放心”的抱怨。抓住這一消費升級的大趨勢, 衢州充分發揮生態優勢,依託打造生態循環農業先行區,推動農産品供給升級。
衢江是全國首批農産品品質安全創建試點縣,2014年就開始建立涵蓋産前、産中、産後的放心農業八大體系,率先打造全區域、全産業鏈的放心農業品牌。
衢江區蓮花鎮,農戶陳建海的家庭農場裏,連一隻普通的青椒都有二維碼“身份證”。生長的土地環境是否達標,什麼時候播種,用藥用肥情況,什麼時候採摘,上市前檢測結果……都可以全程追溯,消費者在直銷門店還能視頻查看生産基地實時動態。“別人的青椒批發價4元一公斤,我這裡賣6元照樣有人搶著要。” 陳建海説。
在衢江,1000多個家庭農場,流轉了全區六成以上耕地,帶動周邊農戶種植放心農産品。無論茭白、葡萄、草莓還是茶葉、花卉,在衢江都有統一的標準化生産模式,從産地環境到品質控制,方方面面都有章可循、有標可依。
衢江近年來建成完善了“省、市、區、鄉鎮”四級農産品檢測體系。陳建海説,平均每個月他這裡就會有一次省級檢測,市級檢測幾乎每週一次,區級、鎮級的就更多了。
在衢江,發生重大農産品品質安全事件的經營主體,終身不得享受相關政策補助;連續兩次抽檢不合格的,兩年內不得享受政策補助。2015年,衢江檢測農産品近4萬批次,抽檢合格率達到99.3%。
放心農業,一頭推動供給升級,一頭帶動農民增收。現在,衢江區26萬畝土地中就有“萬元田”6.2萬畝,其中“兩萬元田”3萬畝。衢州全市已建成有機、綠色、無公害三類農産品基地60余萬畝,農産品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
一隻水蜜桃的“接二連三”産業鏈
不久前的桃花節上,龍遊湖鎮鎮客路村國強家庭農場人氣爆棚。
“一個週末就來了幾千名遊客,農家樂一天要翻臺七八次。”農場主李國強感慨,以前,村裏幾條溪邊上全是養殖場,溪水黑不説,一到夏天還惡臭沖天。多虧“五水共治”關掉了污染嚴重的養殖場,要不然他的桃園哪會有人來。
李國強有200多畝桃園,搞起採摘遊後桃子根本不愁賣,連水蜜桃酒也銷售一空。於是,他將農場種的獼猴桃也釀成獼猴桃酒,無花果烘乾製成無花果幹……單加工這塊,去年李國強就賺了近40萬元。接下來,老李還想搞民宿旅遊。
補齊生態環境的短板,不但改善了生活環境,也為打造更為豐富、高效的生産供給體系提供了廣闊空間和無限可能。
衢州近年來通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補齊生態環境的短板,孕育催生出越來越多“農業+旅遊”“農業+健康”等融合一、二、三産的新業態。
全市大力關停污染嚴重的中小養殖場,累計削減生豬飼養量400多萬頭,原先的豬棚變成菇棚、菜棚、藥棚……
目前,衢州全市註冊家庭農場近5000家,其中創意農業、休閒觀光型家庭農場已培育45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