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網絡訂餐規定能否終結“黑暗料理”
網絡訂餐亂象經由媒體的曝光之後,職能監管部門終於出手了。最近,四川省就出臺了《關於加強第三方平臺網絡訂餐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訂餐平臺要“三證”齊全,送餐時間不超過2小時,出現“黑作坊”將強制“斷網”,消費權益受侵害平臺要先行賠償等,目的是讓消費者訂餐安全、快捷、放心。
光從制度文本來看,四川省對網絡訂餐的監管不僅全面而且嚴格。從資質認定需“三證”齊全,到配送時間的限制,再到懲戒措施,用“最嚴”來形容並無不妥。而這套嚴厲監管制度的出臺,也仿佛讓消費者看見,網絡訂餐遭遇“黑暗料理”的時代或將終結。
作為新業態,網絡訂餐的出現,讓監管無法適應並及時跟上節奏,導致了“黑暗料理”混跡其中,從而製造了舌尖安全的隱患重重。如今,雖然監管機制的出臺略顯被動,卻也還算是及時。所謂“亡羊補牢,猶未晚矣”,期待著各地制度的完善和監管的發力,能夠及時堵上網絡訂餐平臺的漏洞,護衛舌尖上的安全,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然而,制度要從紙面到落地生根,不可或缺的是有效執行。否則,制度再嚴格,如果不能轉化成現實監督的力量,那也只是“紙老虎”。作為“互聯網+”的産物,網絡訂餐亂象的出現,並非因為餐飲嫁接了互聯網才發生了變質,而是餐飲行業的相關問題早在“互聯網+”之前就存在。或者説,網絡訂餐亂象的出現,不過是線下“舌尖上安全”的淪陷向線上的延伸。
網絡訂餐作為新業態,並不是全新的事物,而是傳統業態與新技術的對接。餐飲、網絡、物流,構成網絡訂餐業態的要素,其實在網絡訂餐之前就已經存在。如果拆解這些要素就會發現,其所涉及的領域,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都依然存在著難以治愈的頑疾。比如餐飲,食品安全問題依然未得到妥善解決,餐飲市場依然潛藏著臟亂差的現象;比如説互聯網監管,依然缺乏長效的機制和明確的規則;比如物流業也是亂象叢生……構成網絡訂餐新業態的要素所對應的傳統領域,都存在著缺陷,又怎能指望由此構建的綜合體會有健康的體態?
因而,出臺針對網絡訂餐的監管制度,不過是對構成新業態的各傳統領域監管職責的重申。其本質是強調相關職能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如果此番強調能夠激發監管的積極性,那麼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相關領域都能夠得到改善。反之,則制度依然是紙上嚴厲,執行輕飄。
制度是嚴厲的,但效用卻是在執行中發生轉化。最嚴網絡訂餐監管規定,能否終結混跡于網絡訂餐平臺上“黑暗料理”,關鍵要看它能否落地。關於餐飲市場的憂慮、網絡平臺的秩序、物流亂象、消費者權益保障,每個構成網絡訂餐新業態的要素,都是線下長期存在且仍未得到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網絡訂餐平臺也就難免成為問題堆砌出臺的病態綜合體,而要改變這種局面,無論是針對問題各個擊破也好,以規範網絡訂餐為切口協調解決也罷,關鍵在於制度能夠有效執行。
而要讓制度真正發揮效力,關鍵又在職能部門能夠積極主動承擔職責,在於督促職責履行的監督和問責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時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