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李保國:一位知識分子的人生坐標

2016-05-02 14:51:25|來源:光明網|編輯:楊磊

  一位知識分子的人生坐標

  ——追記河北農大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

  他是一位樸素得“比農民還農民”的大學教授。

  他是一位付出畢生心血帶領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科技專家。

  他是一位用58載閃光人生回答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一命題的優秀共産黨員。

  

  2003年9月,李保國在崗底村果園檢查果樹病蟲害防治工作。谷佔元攝

  他叫李保國,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每年在太行山區“務農”200多天,創新推廣36項農業實用技術,幫助山區農民實現增收28.5億元,帶領10多萬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他以紮根山區30多年的無私奉獻,以對農民群眾的深厚情感,標注了一位知識分子一心為民的人生坐標。

  今年4月10日淩晨,李保國教授因勞累過度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噩耗傳來,許多山區百姓自發在村裏設置靈堂為他守靈。網絡上,上百萬人祭奠他,29萬多網友在手機微信中為他點亮燭光。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區不同地方的老鄉帶走,撒在他生前為之奮鬥、牽掛的土地上。

  “農民急需的技術就是我們科研的方向” 

  “‘脫貧為科研出題,科研為脫貧解難’是李保國作為農業專家工作的主基調、紅線條。”河北農大科教興農中心副主任李鐵旺説,李保國的科研攻關,就是衝著農民脫貧去的,“有同行説,李教授的項目,個個土得掉渣,可正是這些項目解決了農民脫貧的老大難問題。”

  1981年,李保國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椅子還沒坐熱,上班僅十幾天的他就響應學校號召扎進太行山,搞起了山區開發研究。

  當時的太行山,水旱災頻繁,交通不便。脫貧致富,成了山區群眾最急迫的願望。

  李保國跟課題組的同事們選擇了極度貧困的河北省邢臺市前南峪村作為開發試點。

  前南峪村的山體現了太行山的普遍特點:土層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機質少,基本上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

  他起早貪黑,跑遍了山上的溝溝坎坎,“山當餐桌地當炕,躺在地上吃乾糧”一度成了生活常態。晚上則挑燈夜讀,分析數據,尋求破解之道。

  樹木存活的唯一途徑就是加厚活土層。土從何來?如何保證加厚的土層不被雨水沖蝕?一個個難題在白天的翻山越嶺中,在夜晚柴油燈的陪伴中不斷得到解決。

  李保國陸續提出“深眼悶炮”控制爆破松土蓄水技術、隔坡溝狀梯機械整地技術、太行山片麻岩區“蓄、集、整、改、排”防洪減災工程技術,“聚集土壤,聚集徑流”讓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樹木栽植成活率從原來的10%一躍到了90%。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治理,前南峪變成了“太行山最綠的地方”。1996年,50年一遇的暴雨重創邢台西部山區,前南峪村卻青蔥依舊。

  李保國因勢利導,引導群眾栽蘋果、種板栗。如今的前南峪,林木覆蓋率達90.7%,獲“全球生態環境建設500佳”提名獎,人均收入達10600元。前南峪的“致富經”在周圍村“發酵”,所在的漿水鎮由貧窮鎮變成了富裕鎮。

  鄉親們説,是李保國傳授的治山方法救了前南峪,救了漿水鎮。

  1996年,李保國跟隨河北農大科技救災團來到內丘縣崗底村。洪水剛剛沖毀了村裏的250多畝耕地。看著時任村黨支部書記楊雙牛難過的樣子,李保國悄悄遞給他一個小紙條,上面寫著“需要果樹管理技術,我可以幫忙”,後面留著他的家庭電話。

  一個月後,李保國帶著同在河北農大任教的妻子郭素萍搬到了崗底村住下來。白天,一座山接一座山考察,晚上,反復盤點治理方案。半個月下來,李保國拿出治山計劃:一是人均2畝蘋果,平均收入2萬元;二是人均發展板栗5畝,平均收入5000元;三是人均2隻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000元。蘋果成為大家的首選。

  村民在8000畝山場栽下20萬棵蘋果樹。為了讓果農儘快掌握好技術,他編寫了128道蘋果標準化生産管理工序,人手一冊,通俗易懂。按工序生産的蘋果,果型、著色、個頭像一個模子脫出來的。

  崗底的蘋果火了,1999年獲昆明世博會銀獎,“富崗”品牌2011年評上中國馳名商標。富崗蘋果連鎖基地發展到太行山和燕山11個縣市的369個村,種植面積5.8萬畝,産量超過1億公斤,帶動7萬多農民脫貧致富。

  臨城縣鳳凰嶺鵝卵石密布,乾旱缺水,開發難度大。村民們説,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種樹,種了死,死了種,再種還是死。1999年,他們找到了李保國。

  李保國和群眾一起,通過採樣發現,表層是亂石灘,下面是僵石層。僵石呈強鹼性,亂石灘不存水,根本種不活樹。

  “把僵石刨出來,換上土不就可以了嗎?”在李保國指導下,綠嶺公司在丘陵崗地開闢了治理戰場,全面實施“挖走鵝卵石、打破僵石層、開溝建立保水層、聚水節水保水”的荒崗治理技術和“有機肥改土、養雞治蟲、大樹開心、見枝拉平”的優質薄皮核桃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

  如今,這些技術成果被荒崗丘陵區農民“複製”,僅邢臺市山區就種植薄皮核桃60萬畝,年産值超過20億元。

  2014年,南和縣開始發展紅樹莓産業。由於缺少技術,樹苗成活率僅有10%左右。項目負責人周岱燕慕名找到李保國。

  當李保國了解到這是一個快速脫貧致富的好項目時,應承了下來。在一個多月時間裏,他跑遍了東北三省、山西、河南等地,考察基地、調查市場,拿出了一套發展方案,先後抽調5名碩士研究生進入樹莓技術課題組,搞基礎研究工作,還動員國家林科院育苗中心專家加入,專攻紅樹莓的組培及紅樹莓新品種的培育。

  在李保國技術團隊的支持下,南和縣建立了國內最大的樹莓種苗組培中心,年産樹莓種苗1500萬株,可滿足2萬畝土地的種植發展需求。目前,種植面積近7000畝,輻射河北10多個縣,農戶每畝增收5000元以上。

  30多年來,李保國主持完成的“太行山石質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術”獲國家“七五”重大攻關成果榮譽獎,10多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而這些技術,都是貧困地區群眾最急需的技術。

  “李教授常説,農民急需的技術就是我們科研的方向,要多搞‘雪中送炭’的技術,不做‘錦上添花’的文章。”李保國的搭檔河北農大教授齊國輝説,李保國技術的最大特點就是接地氣、能治窮、有市場。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