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親傳“情商工作法” 小村官力行“富民拿手活”

2016-05-02 09:46:43|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楊磊

  編者按:“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為了理想能堅持、不懈怠,才能創造無愧於時代的人生。”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上這樣勉勵青年。青年是國家的未來,青年一代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是非曲直加以清醒甄別、聽黨的話跟黨走,關係到民族根基的牢固,更關係到中國夢的實現。青年怎樣在提高為社會、為民眾服務水準的過程中建功立業?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中國青年網特別策劃“炫酷青春 奮鬥看齊”系列報道,深入到不同行業創新創造、建功立業的青年之中,探訪青年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點滴努力,感受他們的家國情懷,聆聽他們的看齊心聲,讓青春年華在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

  “炫酷青春 奮鬥看齊”系列報道①

  總書記親傳“情商工作法” 小村官力行“富民拿手活”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2日電 (見習記者 岳巍)“爸爸,小楊又來了!”天津市武清區八百戶村村民張永光的小女兒或許還不明白,“小楊”其實是父輩們對這位經常來家裏陪她做遊戲的大哥哥的稱呼,小孩子這樣講有些不禮貌。然而,已紮根村裏多年的村官楊代顯並不以為意,反倒挺樂呵。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八百戶村今年準備建設一個現代農業園區,需要包括村民張永光在內的幾家人進行土地流轉,這對於張永光來説可謂是顧慮重重。不甘心的楊代顯決定“迂迴作戰”,經常跑到張永光家裏去給他的小女兒講故事,做遊戲。一來二去,小女兒口中的“小楊”成了家裏的熟人。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兩次登門均告失敗後,楊代顯第三次登門做通了張永光的思想工作。

  楊代顯説,其實自己原本是個直性子的人,能有“迂迴作戰”這樣的點子,還要靠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的那次“點撥”……

  總書記親傳“情商工作法” 小村官力行“富民拿手活”

  2013年5月14日,習近平在天津考察工作時,與大學生村官代表楊代顯等座談。新華社記者 李濤攝

  五分鐘的教導 代顯有了新體會 

  地處京津冀三地交界的武清區下伍旗鎮八百戶村長期靠種植菠菜和香菜為生,農民收入較低,是天津市500個貧困村當中的一個 。

  2013年5月,習近平在天津考察時接見了八百戶村大學生村官楊代顯。總書記問楊代顯:“情商重要還是智商重要?”楊代顯回答“都重要”。聽了這話,習近平説,做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眾工作和解決問題能力,也就是適應社會能力。總書記短短5分鐘的教導不僅讓楊代顯醍醐灌頂,也讓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在農村好好幹。

  近三年的時光轉瞬即逝,當中國青年網記者再次來到八百戶村時,楊代顯説自己對總書記的話有了新體會。他説,自從總書記接見後,他就一直在思考,情商很重要到底意味著什麼?為了找出答案,他經常在網上搜索著總書記在基層工作時的細節。楊代顯説,習總書記初到延安梁家河村插隊時,也曾有過“過五關”的經歷。在連續闖過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以及思想關後,習總書記終於和群眾打成一片,帶領村民不分晝夜打壩淤地、大辦沼氣,使梁家河成為陜西省第一個實現沼氣化的村子。楊代顯也從中得到了一些新啟發,“我覺著,總書記説的情商指的是換位思考,並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群眾、凝聚群眾的一種工作方法。”

  “當時總書記問我,情商與智商哪個更重要的時候,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將自身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工作中,但這種想法太簡單了。”楊代顯告訴記者,起初農民們對自己是有顧慮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這不是針對個人的懷疑,更多的是怕付出沒結果,“因此就不能過分糾結在為什麼村民不相信我的這種負面情緒中,而是要對他們的顧慮做出回應。”於是楊代顯提出自己來出種子錢,失敗算他的,掙錢大家分。農民們很是歡迎,有人説,“代顯自己都掏錢了,説什麼也得支持一下嘛。一畝三分地,就給他三分荒地,看他怎麼搞。萬一要成了呢?”

  話老理不糙 代顯有奇招

  初到村裏,楊代顯了解到村民種植品種單一,每到收穫季節農産品扎堆上市賣不上價。因此,畢業于天津農學院的他便萌生了引進高效益、高技術含量農産品的想法。最初村民們不大相信這個大學生,任憑他把高效農業的優點説得舉目能見,村民們仍然反應冷淡。經過仔細地觀察,他發現村民們在種植上存在根深蒂固的經驗主義和對身邊能人的依賴性。一個科學家的長篇大論,不如身邊能人的一個眼神。他明白了,必須抓住領頭人。

  接著,楊代顯就“搞定”了一位關鍵人物——八百戶村村長齊國利。儘管齊國利第一次見到楊代顯時,就覺得他是個初出茅廬的學生,可作為村長,他清楚地認識到,全村如果還按著祖輩們的種植模式,就無法擺脫看天吃飯的命運。他主動拿出了自家的8畝地,支持楊代顯种經濟作物黃秋葵,同時鼓勵大家一起種植。

  但這個想法一經宣佈就遭到大家的質疑,更要命的是,質疑聲最大的竟然是齊國利的妻子。在妻子看來,自家的20多畝地,雖然種的是傳統蔬菜,但平均畝産利潤也能有個一萬元左右。這也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真實想法。況且丈夫一次就拿出自家三分之一的地去實驗,實在太冒險。可齊國利覺得如果自己在這個時候打消種秋葵的念頭,村民們就都偃旗息鼓了,因此執意拿出了這8畝地。為此,妻子和他的關係一度很緊張。過意不去的楊代顯多次上門做工作,並拍著胸膛保證,“如果不賺錢,我掏錢還這8畝地的利潤。”

  就這樣,在2013年,村子裏總共有5戶人家拿出了12畝地。一年下來平均畝産利潤高達2萬元,比原先翻了番。事實勝於雄辯,村民紛紛表示要種秋葵。去年,全村的10余戶人家拿出了32畝地種秋葵。今年大家的熱情更高,已經有40畝地等著種秋葵。而當初反對聲最大的村長妻子如今成了楊代顯的忠實擁躉。

  總書記親傳“情商工作法” 小村官力行“富民拿手活”

  楊代顯(右)和杜金政(左)在藍莓基地。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岳巍攝

  同舟共濟不離棄 代顯村裏有“親人” 

  除了黃秋葵外,楊代顯還先後帶領村民引進藍莓、拇指西瓜等高經濟作物。其中,溫室藍莓種植面積達30余畝,畝收益更是達8萬餘元。

  杜金政是最早和楊代顯一起種藍莓的村民。早在2013年楊代顯剛到八百戶村時,兩人就認識了。和其他人不一樣的是,杜金政似乎從一開始就和楊代顯關係很好。

  據他介紹,2013年楊代顯剛到村子裏的時候,比他小兩歲的杜金政的兒子正面臨著擇業的問題。和土地有著深厚感情的杜金政覺得,兒子與其在城市裏辛苦打工,不如留在農村搞農業。但兒子卻以種地太辛苦為由拒絕了父親。可剛到村子的楊代顯不同,“這個小夥子對土地有感情,這點跟我有些像。”杜金政斷定,楊代顯一定可以在村子裏面待下去。

  眾所週知,藍莓種植的成本不菲,種植技術要求很高,搞不好竹籃打水一場空。但這並沒有動搖杜金政的選擇。他説,其實像他們村的農民靠種地的收入僅僅只夠維持生計。在2013年前的9年時間裏,他家裏基本上是沒有存下一分錢。“最困難的一年春節,我欠著15000元的外債,自己口袋裏卻只有63元,年關難熬啊。”而去年春節時,杜金政算了算,一年到頭掙了7萬餘元。

  藍莓種植的路上卻並非一路順風,2013年楊代顯和杜金政來到了天津市薊縣搞藍莓種植,由於經驗不足,再加上那年澇雨,結果很不理想。但杜金政並沒有怪怨楊代顯,反而像個長輩似的安慰楊代顯,和他一起總結種植的經驗教訓。他説,自己對待楊代顯就像親兒子一樣,“這個人我認定了!”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