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暴力拆違,任性強拆“不打疼”難休!
五一假期,一段視頻在朋友圈刷屏。視頻中,多名身穿制服、戴著白色口罩的男子,手持長棍等器械,對兒童、婦女進行毆打。蜷縮角落被打的畫面,撕心裂肺的慘叫聲,瞬間引燃輿論。
事情在網絡上幾經發酵,官方終於回應:在海南海口市秀英區鎮瓊華村的拆違過程中,為了制止已出現的“暴力抗法”,個別執法人員違反規定毆打群眾。隨後,海口市領導向被打群眾道歉,並看望慰問被打群眾,7名參與毆打群眾的人員也被治安拘留。而負有領導責任的秀英區區長黃鴻儒,也因疏于管理監督,對拆違行動組織領導不力,對行動風險評判不夠,對幹部教育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引咎辭職。
在事情得到解決之後,公眾的目光,或許很快就會從海口散去,但積累在百姓心中的“霧霾”難以很快消散。其實,越是眾聲喧嘩,越是輿論沸騰,我們就越應該廓清迷霧、撥雲見日,看到事件背後的時代問題:任性強拆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
就拿海口拆違這件事來説,現場也許的確有村民點燃煤氣瓶、投擲石塊,即便如此,難道這就能成為毆打群眾的理由?更別説是手無寸鐵的婦女兒童。這樣的事情不僅黨紀國法不容,就是公共道德、社會倫理,也無法允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任何一個有序的國家,任何一個有良知的社會,都不可能容忍讓弱者遭受暴力。
也有人認為,違章建築本來就不被法律所認可,拆違有理有據。誠然如此。但更需要看到,法律從來都不是冷冰冰的條文,更不應該成為欺負弱者的藉口。再説了,即使于法有據,但在執法過程中,為何非要暴力相向?一味高喊“強拆有理”,只會讓事件陷入“眼見拆翻了這家,拆翻了那家,只拆得杯盤狼藉罷”的困境,最終寒了群眾的心,傷了政府的公信力。
法治從來都不是在嘴上説説、墻上挂挂的裝飾品,而是需要在內心根植的一種信仰。説到底,任性強拆、粗暴執法屢屢出現,根本原因就在於對法治的漠視,本質是以法治之名,行違背法治之實。在這個意義上,將執法行為也納入監督範圍,同樣必不可少。畢竟,在這樣的事件中,不管是執法者,還是相關群眾,沒有誰是受益者。
以海口拆違此類事件為戒,將法治意識刻在心中,將執法行為納入監督,杜絕隨意執法、簡單執法、粗暴執法,才能修復執法隊伍受損的形象。
當然,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必須重拳懲治才可能真終結違法強拆。法律規定早已明確,社會輿論高度關注,但一些地方之所以還敢肆無忌憚地違法強拆,就在於以往對違法強拆的追責多止步于“馬前卒”,少有觸及“將帥”。假如對當地“一把手”實行違法強拆考核“一票否決”,對涉及違法強拆的指揮者、組織者、實施者等所有臺前幕後人員連根拔起、依法嚴懲,讓他們付出“絕對承受不起的代價”,打就打疼,罰就罰怕,誰還敢拿自己的命運和前途去鋌而走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