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東北振興新理念 新路子
在老工業基地振興處於“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中央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本身就是最大的利好。
4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對外發佈。在此之前,《若干意見》已在今年2月正式下發。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東北大地採訪了解到,廣大幹部群眾認為,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東北地區發展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的關鍵時期,中央及時出臺了全面振興東北的意見,具有很強的指導性、針對性和適應性。只有貫徹新理念,才能引領新發展,實現新突破,走出新路子。
“不按照新發展理念幹,再怎麼使勁兒,也是使反勁兒,與全面振興的大目標南轅北轍。”撫順市委書記王桂芬説,新一輪東北振興,墨守成規不行,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
營口港集團董事長李和忠認為,新一輪東北振興當務之急,就是要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進行調整,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行為進行糾正,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做法徹底摒棄。
廣大幹部群眾認為,在老工業基地振興處於“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中央出臺《若干意見》,本身就是最大的利好,為東北注入了強大的信心和力量,充分體現了對東北振興發展的親切關懷、殷切期望和大力支持。
新目標賦予東北振興時代重任
中央《若干意見》設定了2020年和2030年兩大發展目標,提出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到2030年,東北地區要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帶。
一些受訪者表示,中央將東北振興戰略放在未來15年、引領東北亞開發合作的時空背景下來佈局謀篇,賦予了東北振興新的時代重任,也明確了東北振興的重大戰略意義,有利於集中全國力量打贏這場事關全局的攻堅戰,有利於在全社會形成支持東北振興的濃厚氛圍。
遼寧省營口市委書記吳漢聖表示,“兩步走”目標時間跨度15年,涵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中國製造2025”第一步戰略目標的收官期,以及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收穫期。以這樣的時間視野來籌謀東北,充分體現了中央對東北寄予厚望,充滿信心。
吳漢聖表示,要完成“兩步走”的發展目標,就要集中精力做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四個著力”要求。其中,綱舉目張的就是著力完善體制機制。在某種程度上,新一輪振興戰略對於東北來説是最後的歷史機遇。必須抓住這次機遇,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制約全面振興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矛盾,切實擺正政府與市場間的關係,讓“兩隻手”歸其位、盡其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秦裕琨説,受困于體制機制、思想觀念等問題,東北地區的科技創新優勢目前發揮得還不到位。《若干意見》對此提出了明確的解決路徑。一旦將這股“沉睡”的科技力量激活,未來東北的創新能力將不可限量,會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結合東北雄厚的工業基礎,實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和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的目標指日可待。
瀋陽新松機器人公司總裁曲道奎表示,《若干意見》提出,努力將東北打造成為實施“中國製造2025”的先行區。必將釋放政策引領效應,推進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慧製造的加快發展。曲道奎説,當歐美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如火如荼時,“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規劃也破土而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暗戰中,工業作為國家的脊梁與筋骨,是最為激烈的戰場。振興東北就是要強筋健骨,為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打下堅實重要基礎。
新一輪振興政策含金量高
《若干意見》圍繞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完善體制機制、推進結構調整、鼓勵創新創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提出了眾多重大政策舉措。
東北三省幹部群眾認為,新一輪振興政策和措施非常切合東北的實際,具有很高的含金量,這些政策的實施可以使東北重新站到改革開放的前沿,加快形成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新體制與新機制。
新一輪東北振興需要卸包袱,增動力。多年來,廠辦大集體等改革的硬骨頭遲遲沒有啃下來,此次《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深入推進重點專項領域改革”,要求加大中央支持力度,允許國企劃出部分股權轉讓收益、地方政府出讓部分國企股權,專項解決廠辦大集體和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等歷史遺留問題。
本鋼集團董事長張曉芳、遼源礦業集團副總經理張敏等國企負責人表示,東北地區廠辦大集體職工多達百萬人,這個問題越拖解決成本越大,中央下決心要啃下這塊硬骨頭,必將為國企卸下沉重的歷史包袱,有利於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輕裝上陣,取得新突破。
《若干意見》提出了一批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重大工作舉措。這為東北地區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拉動經濟穩定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儘早讓這些重大項目實施,可以推進東北三省實現一二三産一起抓,國資、民資、外資一起抓,用項目培育企業、發展産業,引領創業,帶動就業,促進産業結構優化調整。
細化政策讓紅利落地生根
東北許多幹部認為,在全面落實“四個著力”的同時,希望《若干意見》中所提相關政策儘快落地、釋放紅利。一些基層幹部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加快深化改革步伐,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東北近年來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簡政放權改革,但總體上“大政府小市場”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若干意見》明確,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關係。支持瀋陽市開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等系列政策及部署。
一些幹部坦言,東北許多幹部思想保守,一些部委沒有取消但實際影響地方行政效率的審批,地方不敢取消下放。以“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為例,如果沒有頂層設計明確時間表,就可能改不下去。未來針對一些社會反映強烈,確實影響效率的不必要審批,需儘快取消和下放。同時,賦予東北一些重點城市足夠的改革權限,大膽取消下放審批權限,允許試錯。
其次,加快佈局增量,擴大開放,穩定增長勢頭。在黑龍江,因油價大幅下降,公共財政收入下降10.4%;在遼寧,受經濟下行影響,規模以上企業由1.75萬家下降到1.2萬家左右;在吉林,工業持續回升艱難,一些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緩慢。經濟增速全面回落,部分黨政幹部出現了“換擋焦慮”,擔心結構調整帶來經濟全面失速。
一些基層幹部表示,《若干意見》提出了一批重大項目和投資工程,這些項目的實施有利於穩定東北經濟勢頭。例如,“在東北地區興辦民營銀行”、“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和東線天然氣管道建設”等,各省與相關部門應逐項會商加快落實。
第三,用綠色環保思維引領經濟結構調整。遼寧省環保廳廳長朱京海認為,面對增量不足,一些基層幹部疾呼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承接京津冀地區的産業轉移,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不顧環保要求引入高耗能污染性企業的苗頭。全面振興一定要按照《若干意見》中“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産能過剩産業發展”的要求,制定環保優先的産業政策和規劃,嚴格執行。此外《若干意見》中也提及了“重組整合一批國有企業”,重組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率,更要積極引導有利於節能減排的重組工作。
第四,切實做好民生保障,讓社會共享振興成果。《若干意見》對解決好社保、就業、住房、城鄉公共服務、生態等方面有了具體要求。黑龍江省鶴崗市委書記武鳳呈等人建議,東北資源型城市財力緊張,保障民生等工作難度大。中央應加快《若干意見》中所提及棚改等民生項目中的中央資金下撥速度,並能結合實際適當加大中央對地方的支持力度。
好政策能否收效關鍵在人
許多幹部群眾認為,好政策能否收到好效果,關鍵在人。中央和東北三省宜加大督查檢查力度,防止一些地區、一些部門以“文件落實文件”,導致政策“懸空”,同時在細化實施過程中繼續吸納各方建議,讓政策更為精準。
一是扭轉“等靠要”思維,提升主動作為意識。有的幹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承,雖然學習了《若干意見》,仍然“不知道怎麼幹”,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思維僵化,缺乏改革創新能力,不會幹;二是擔心在推進改革中犯錯誤,不敢幹。
“長期的計劃經濟思維讓我們這些人思維僵化,如中央有具體措施,我們一定堅決貫徹執行。”多名幹部表示,自己雖有改革創新的能力和想法,可擔心改革過程中步子邁得大了犯錯誤,因此在改革創新上較為保守。
對此,遼寧省質監局局長竇寶臣、遼寧省商務廳廳長王力威等人建議,一方面要加大開放力度,借此扭轉幹部思維;另一方面對於勇於改革創新的幹部要給予適當的正向激勵和保護,對於因改革和發展而犯的錯誤要適當容忍,以此調動廣大幹部的創新改革積極性。
二是倒排工期,加快配套政策出臺。東北一位廳級領導幹部舉例説,早在去年5月,國務院印發文件,鼓勵科研人員離崗創業保留身份待遇3年,但時至今日東北部分地區還沒有出臺細則。東北振興一定要改掉這種“拖延症”。對於《若干意見》中相關政策和要求,要倒排工期,定期督查相關部委和東北相關對接部門是否已經落實相關政策,具體細則是否出臺,是否具有可行性。不僅要文件層面的審查,還要實地走訪看具體落實情況,防止“用文件落實文件”。對於一些不擔當、不作為的幹部要“零容忍”,制定分類別、分層次績效考核辦法。
三是在實施細則和配套政策中繼續吸納各方建議。記者調研發現,除《若干意見》中所列示的政策,一些基層幹部及國企負責人也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的意見建議。撫順石化總經理李天書提出,作為國企,消費稅百分之百上繳國家。未來若能給地方政府分成20%,既可以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又可以提高地方政府服務國企、配合國企改革的積極性。
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等基層幹部表示,困難不可怕,怕的是失去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怕的是在困難面前無所作為。在東北經濟下行的過程中,《若干意見》好比是壓艙石和定盤星,穩住了幹部群眾的心,增添了攻堅克難的定力。
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黑龍江省科技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陳永昌等學者認為,《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像抓“三大戰略”一樣,持續用力,抓好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這一新定位,向外界傳遞了明確的政策信號:中央對東北傾注了更大的力量,為東北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幫助東北克服當前的困難,闖出一條新路來。□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采寫記者:徐揚汪偉李建平王炳坤郭翔石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