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奮鬥看齊:以青春之我 將中國夢高高托舉

2016-05-05 08:33:29|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楊玉國

  編者按“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為了理想能堅持、不懈怠,才能創造無愧於時代的人生。”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上這樣勉勵青年。青年是國家的未來,青年一代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是非曲直加以清醒甄別、聽黨的話跟黨走,關係到民族根基的牢固,更關係到中國夢的實現。青年怎樣在提高為社會、為民眾服務水準的過程中建功立業?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中國青年網特別策劃“炫酷青春 奮鬥看齊”系列報道,深入到不同行業創新創造、建功立業的青年之中,探訪青年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點滴努力,感受他們的家國情懷,聆聽他們的看齊心聲,讓青春年華在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  

  “炫酷青春 奮鬥看齊”系列報道③  

  奮鬥看齊:以青春之我 將中國夢高高托舉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5日電(記者 盧冠瓊 楊月 見習記者 黃昂瑾)97年前,無數熱血青年因愛國心走到了一起,發出了“救國家于危亡,拯人民于水火”的吶喊,以血肉之軀為祖國鐫刻著光榮和尊嚴。 

  青春夢,家國夢。時光的車輪滾滾向前,一代又一代青年在時代強勁有力的脈搏中奮然前行,實驗室裏、工廠內、創業大潮中、講臺旁……當各行各業的青春臉龐匯聚成一個奮鬥中的中國,我們感受到了傳承的力量。正是他們,譜寫五四精神的現代進行時,成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堅實脊梁。 

  身處偉大時代,青春中國呼喚著更多的青年以青春之我,在創新創業中成為先鋒,在各自崗位上建功立業。而每一個青年的點滴努力,終將成為中國夢高高托舉的強大支撐。 

  來自我們這一代青年的行動,正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畫卷緩緩鋪開。 

奮鬥看齊:以青春之我 將中國夢高高托舉

  習大大和青年在一起。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張凡 繪 

  敢於做先鋒 讓創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 

  2013年7月,甘肅敦煌附近的戈壁灘上,萬里晴空,烈日曝曬,但是這正是做衛星同步地面觀測的好天氣。此刻,雷斌和他的同事正在這裡做外場實驗。 

  “很多人認為在中科院工作的只要在實驗室推推公式、發發文章就行了。在我們所,那有那麼悠閒啊。”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第八研究室主任雷斌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這還不是最辛苦的。我們還有去做微波定標實驗的同事。12月,內蒙古大草原,北風刮得人臉上生疼。衛星常常11至12月發射,外場實驗就在12月、1月這些草原氣候最惡劣的季節。我們的年輕人,在這裡一呆就是三個月。” 

  “現在我們常常講創新,很多青年不知道哪可以創新。每一次新發射的衛星要執行任務,就要去衛星上面的觀測設備進行準確標定,確保衛星地面數據處理結果與真實結果一致。對於我們來説,如何讓這個過程更便利一些,成本更低一些,操作更自動和更智慧一些,這裡面的每一個問題都有巨大的創新空間。”雷斌解釋説。 

  如果沒有事先聯繫,我們很難將眼前這位儒雅的青年學者與國家重大高解析度重大專項某系統副總設計師聯繫起來。可正是這樣一位75後青年學者,是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等獎項的獲得者。 

  聊到雷斌從事的工作,他説,自己從研究生畢業留在所裏工作到現在就一直在幹一件事,設計研製我國自己的遙感衛星地面處理系統。他回憶,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參與研製成功了的系統,改變了我國從國外引進遙感衛星地面系統成套設備的歷史。 

  “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數據的處理十分複雜,既要保證獲得圖像的精度,又要保證完成衛星每天下傳海量數據的快速處理,還要為未來系統的擴展升級預留足夠的開放性和靈活性,這一度成為制約地面系統建設的核心瓶頸問題。”他説。在這個項目裏面,他跳出了採用專用硬體的主流設計思路,在通用計算架構上下功夫,解決了在機群節點架構下實現合成孔徑雷達成像高效並行處理的難題。“這顆衛星的成功發射,被評為了2006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講到成績,雷斌還是難掩興奮和自豪。   

  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雷斌總是把問題聯繫到他對創新的理解上來。 

  “搞航天的人,永遠看不到獨立一個人能做多大的事,因為每個人都只是系統裏的一部分,而正是在協作中,在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之後,在不斷把自己手上的工作做精做細的過程中,創新的火花往往更容易迸發。”雷斌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現在很多青年人一講創新就覺得要新在前無古人的點子上,但其實在日常工作中找一個位置紮下根,針對實際問題,創新一些辦法去解決它,逐漸就會發現每一個進步都很自然,創新不一定是時髦的,但可以是通過日積月累的觀察和嘗試之後,水到渠成的結果。”雷斌説。 

  “創新不一定是複雜的,用簡單方案解決問題同樣讓人興奮。”遼寧省瀋陽造幣有限公司的90後鉗工張文良告訴記者,自己第一次走進工地,就發現紀念幣傳送卷連動線上總是出現卡卷問題,導致傳送卷外斜折斷,嚴重影響了生産效率。 

  周圍同事勸他,“別看了,連動線很複雜,都是專業人員設計的,看也沒用。”張文良笑了笑,他在設備旁一待就是一天,觀察連動線的運行軌跡。“既然你們説複雜,那我就用簡單辦法來改良!”他嘗試用一塊鋼板做出適當弧度,以一個安全形度,解決了“老大難”的問題。 

  憑著這樣的創新韌勁兒,張文良斬獲“全國技術能手”、“遼寧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並在第八屆、第九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競賽中,先後獲得工具鉗工第一名、機械設備安裝工第三名的好成績,成為不折不扣的青年“雙料”技能人才。 

  “雙創”的大潮中,今天,無數青年以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魄力吹響了青春號角。在這個舞臺上,還有東北科技職業技術學校校長、吉林省肢殘協會副主席郎小明,他以創新的獨特視角開辦殘疾人創業就業孵化園;還有山西省陽泉市郊區平坦鎮石板片村黨支部書記、85後女孩田玲,她創造性地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雙創”大潮中飄揚的青春,分明帶著勇立潮頭、引領創新的溫度。激揚的青春,最有力量! 

  不懼怕困難 讓年華在奉獻中煥發光彩 

奮鬥看齊:以青春之我 將中國夢高高托舉

  出生於1987年的王忠雷至今已在漠河縣北紅村小學執教7年。 資料圖 

  “老師,你還回來嗎?”動身前往北京前,學校裏的14個孩子來到宿舍門口,圍著王忠雷,眼神裏寫滿擔憂。這個問題,從7年前王忠雷來到北紅村小學,就有孩子不停在問。在這個祖國最北最貧困最偏僻的農村學校點,人數最多的時候,也僅有3名老師。 

  “老師一定回來,只要這裡還有學生,我就不會走。”送孩子們離開後,王忠雷告別妻兒,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途。獲得第20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這是王忠雷第一次離開黑龍江。 

  2009年,畢業于哈爾濱體育學院的王忠雷放棄到大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到漠河縣當特崗教師。“我從小的願望就是當一名老師,只要能實現夢想,在哪兒都一樣!”王忠雷的身上有著東北小夥的豪爽和果斷,但是北紅村小學的條件還是出乎他的意料,“學校沒有水,沒有電,手機也沒有信號。” 

  王忠雷從村民口中得知,自己並不是第一個來此支教的老師,但不少人最終選擇離開。得知孩子們一次次擔心詢問老師是否還會回來的真實原因,王忠雷心裏很不是滋味。 

  漠河有8個月處於冰雪封裹期,“學生們年齡太小,班級平房漏風”,王忠雷除了上課,還負責為兩個班級點爐子燒絆子取暖。“最冷的時候,零下四十多度,凍得手通紅,字都寫不出來,但是孩子們也一直堅持著。”這些學生對於學習的渴望,讓他決定,“無論如何也要説服父母,我要留下來。”王忠雷笑著回憶,“一開始特別害怕爸媽來看我,怕他們知道真相。” 

  北紅村小學是複式教學點,學校共有三個年級,一到崗,王忠雷就承擔起了兩個班級的語數教學工作。2012年,在他的感染下,校友於晶放棄了原本在三亞任教的工作,來到北紅村小學,“2011年的時候,她曾到學校看我,並給孩子們上了一堂音樂課,反響特別好。她覺得來到這裡,我們可以教給孩子更多東西。”   

  兩個青年因為夢想和奉獻而互相吸引,最終結為連理。“懷孕之後,為了給孩子們策劃一台六一匯演,她遲遲不肯休産假。”條件再差生活再苦也不説“後悔”的王忠雷,第一次流淚了,“去醫院産檢的路上,車子顛簸嚴重,為了孩子的安全,她始終站著不敢坐下,下車的時候臉色白得像一張紙。” 

  “隨我來到北紅,她沒有一刻不在受苦,進入六月份,腳開始浮腫,渾身關節疼痛,由於沒有青菜,嘴巴也出現了潰爛,上課保持一個姿勢站久了就會動不了……”王忠雷充滿自責,“我覺得自己不配做一個丈夫。” 

  看到孩子們求知的雙眼,愛人和王忠雷沒有向困難低頭,“我們要堅持下去,讓孩子們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走出去,擺脫貧窮。”去年,王忠雷的父母也搬到了北紅,“父親給學生們燒鍋爐,母親幫我們倆照顧孩子。”而王忠雷夫婦承擔起了學校的所有教學工作,“下課的時候,我們倆在走廊上見面,而後交換教室繼續上課。” 

  “青年時光非常可貴,要用來幹事創業、辛勤耕耘,為將來留下珍貴的回憶。”在一代代村民的努力下,北紅村一年比一年好,電來了,信號也更穩定了。當王忠雷在手機上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寄語時,他很欣喜,“有個孩子考上了加格達奇的重點高中,這些,就是我們最珍貴的成果。” 

  “要堅持艱苦奮鬥,不貪圖安逸,不懼怕困難,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勞和汗水開闢人生和事業前程。”王忠雷認為,“習主席也是從基層一步步克服困難成長起來的,他的這些話,不僅鼓勵了我,還會鼓勵更多正在經受挫折的人。”雖然一家五口目前還擠在一間由教室改造而成的平房裏,但是王忠雷堅信,給14個孩子上課,也是教育事業,有全家人的支持,他一定能夠改變更多。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習近平鼓勵青年,對想做愛做的事要敢試敢為,努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把理想變為現實。要敢於做先鋒,而不做過客、當看客,讓創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創業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讓青春年華在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 

  青春看齊,書寫華章。在各類公益關愛救助活動中屢現身影的青年志願者王濤;一邊努力求學一邊照顧父親,用真情演繹“帶父上學”感人故事的孝心青年陳春林;懷揣夢想,立足家鄉十餘年埋頭艱辛創業的致富“領頭雁”劉超;對操作技能精益求精,注重崗位創新並在工裝設計等多方面屢獲突破的空空導彈高級技師邵志永……“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鬥,腳踏實地、胸懷理想,用行動應答著厚望。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生力軍和突擊隊一直都在路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