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把病灶當包漿 陜西唐陵石刻被人為"洗白"信息不實
咸陽文物旅遊局工作人員在唐肅宗建陵現場核查石刻。
西部網訊(記者 彭芬 敬澤昊) 近日,一篇名為《千年石人石馬被“洗澡” 文物遭破壞》的文章在網上熱傳,文章稱,唐代帝陵石人石馬被“除污去垢”,“千年包漿被清除殆盡”。
今天(5月6日),咸陽市文物旅遊局回應稱,經派人現場核查,該文所反映的唐建陵和唐崇陵石刻沒有進行過任何人為清洗,省市縣任何文物部門也未安排過任何石刻清理工作,該文反映問題不實,屬虛假信息。
“清洗”實為受自然環境影響 未進行人為清理
咸陽市文物旅遊局工作人員表示,該文所反映的唐建陵和唐崇陵“所有的石人石馬被清洗的乾乾淨淨”的現狀,是自然現象主要原因。一是1200多年來,唐建陵和唐崇陵石刻都處於一種自然保護狀態,其外貌狀況受自然環境因素影響很大,有的表層地衣苔蘚明顯、有的較少甚至不生長苔蘚;二是石刻表面地衣苔蘚的生長與石刻所處的微環境有很大關係,迎風面基本不生長地衣苔蘚,反之,背風面易積塵面、生長苔蘚;三是近年來的空氣污染、酸雨增加,導致石灰岩石刻的表面也出現了一定的淋溶現象,造成石刻表面泛白。
關於文中質疑“清除石人石馬上那千年包漿”的問題,咸陽市文物旅遊局工作人員認為,這是對專業名詞的誤解。“石刻文物表層風化造成的有害病灶,並不等同於古玩的包漿,而是一種有害物質。針對這類病灶問題,在國內外專家的充分論證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我們曾在唐乾陵(非唐建陵、崇陵)開展了探索性的石刻保護清理研究工作,但僅限于在唐乾陵選擇的三件不同病灶類型的石刻進行了科學保護、清理。經近十多年的觀察,已保護過的三件石刻目前保護效果良好。”
該工作人員表示,露天石刻的保護是個國際性難題,文物保護界的專家學者一直在不斷探索研究更科學有效的保護技術,一直堅持以科學審慎的態度確保唐陵石刻文物的安全。
乾陵石刻文物部分試行除苔 專家:出於文物安全考慮
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副院長馬濤此前在接受西部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乾陵石刻由於長期露天放置,歷經風雨滄桑,一些精美石刻已殘破,同時風化病害也使石刻面目全非、銹跡斑斑,已無法看清石刻表面的精美紋飾。這些病害已經對石刻構成了危害,不具有人文特徵,對文物本身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而公眾關於修復後石刻會不會顯得太新,沒有了滄桑感的疑慮,馬濤表示,這主要是從視覺上來體會的。而修復還是要從文物安全方面來考慮。通過清洗文物表面的銹跡、苔蘚,來恢復石刻文物本來的面目。
“乾陵石刻文物部分試行除苔等是中日唐陵石刻保護項目,經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批准,日本岀資並實施的露天石刻保護試點。”據了解,國家文物局于2004年和日本進行合作,對乾陵石刻進行除苔保護。該項目于2009年正式通過了專家組的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