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深圳新使命:打造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5月6日,第一所中俄合作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籌)正式奠基。此前,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水準大學“牽手”深圳合作辦學,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等一批特色學院先後落地……
2015年,深圳創造了平均每天獲得46件發明專利授權的“新深圳速度”,但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少、高等教育資源稀缺等短板,依然困擾著深圳。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説,對標國際一流,深圳還有許多差距,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造科技創新新優勢。
邁向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這是深圳市第六次黨代會定下的目標。深圳市市長許勤説,深圳將加快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
自誕生之日起,深圳經濟特區承擔了探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使命。如今,爭當創新驅動發展“標杆”,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創新中心,成為特區新的使命。
▶強優勢全球人才涌入破題産業核心環節
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90後”博士研究員宋驁天是深圳去年引進的“孔雀計劃”團隊核心成員之一。他所在的團隊憑藉綠色建築核心技術與材料領域的研發,獲得深圳市1000萬元的無償資助和1000萬元的股權投資。宋驁天説,選擇深圳創業,是因為看重深圳的産業鏈優勢和人才政策。
2011年起,深圳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前來創業創新的“孔雀計劃”,創新人才向這裡匯聚,再現“孔雀東南飛”等盛景。
光啟、柔宇科技、大疆創新、超多維……這些新興企業有著相同的標簽——“孔雀計劃”團隊。與華為、騰訊、招商銀行等明星企業不同,這些後起之秀更多地集中在基因、超材料、柔性顯示等全新領域。
數據顯示,深圳已累計引進“孔雀計劃”團隊和廣東省創新科研團隊80個。“孔雀計劃”團隊均屬於深圳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領域,其中,19個團隊深耕電子信息領域,24個團隊聚焦生物醫藥領域,新材料領域團隊有12個。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村修二被光峰光電聘為首席科學顧問,曾任蘋果公司創意總監的Abigail Sarah Brody加盟華為……過去一年,越來越多國際“大咖”成為深圳科技企業的一員,為産業創新注入新動力。
前蓋茨基金會全球健康總裁Tadataka Yamada博士擔任華大基因專家委員會主席,深圳快速崛起的生物産業吸引了他的目光。最近5年,深圳生物産業以年均16%的增速發展,海普瑞、微芯生物等一批創新型企業正在實現從“仿製”到“創制”的夢想。
微芯生物總裁魯先平帶領團隊研發出中國首個原創的化學藥——西達本胺。“企業只有掌握獨立研發的核心專利技術,才有希望擺脫一直‘仿製’和單純靠價格戰來贏得市場份額的命運。”魯先平説。
長期制約中國手機廠商的核心技術——“晶片”瓶頸正在被華為破除。在全球晶片專利申請量前30位專利權人中,華為擠進日美德等國的傳統優勢領地,排名第27位。
全球頂尖人才集聚,佈局産業鏈核心環節,深圳正加快從産業創新中心向科技創新中心邁進。
▶補短板瞄準國際科研前沿發力源頭創新
以前,提到深圳創新,總會有人説這裡缺少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一組數據凸顯著深圳曾經的尷尬:2014年,深圳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2.12萬人,自給率僅35%;深圳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不到90家,與北京中關村的185家差距較大。
打造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必須補齊基礎研究的短板。過去一年,深圳的提升讓外界刮目相看。
去年以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籌)、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深圳吉大昆士蘭大學等高水準大學密集落戶和加快建設,有望成為特區新的創新引擎。
兩個月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唐永炳及其團隊在國際頂級科研刊物上發佈了其研發的新型石墨雙離子電池技術。“使用這種新型電池,未來的手機可以比現在輕薄一半,電量可以用一天以上。”唐永炳説。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所長鄭海榮則説:“我們強調科研學術引領、服務産業,沒有像傳統科研院所一樣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簡單割裂分開。”
在源頭創新上發力,深圳先後建成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國家基因庫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累計建設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1283家。
位於南山的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擁有世界排名第二、高達1271萬億次/秒的運算速度。工作人員陳開渠説,超算中心為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單位提供計算模擬平臺進行科學研究,平均節約科研成本40%以上,縮短研發週期一半以上。
深圳光啟專利申請量已超過3200項,大部分是超材料底層專利,令深圳成為全球超材料的高地。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説,“我們瞄準國際科研前沿,不是為了發論文、拿項目,而是每天都夢想著用顛覆性的創新改變世界。”
▶優環境
“四個90%”背後的有形之手
在創新驅動發展中,政府的角色是什麼?深圳的答案是:既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也發揮好政府的引導和服務作用。
在深圳,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於企業。
“四個90%”的背後,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一起發力,構建起了深圳獨特的創新生態體系。
2012年底,海歸博士黃源浩到深圳創辦奧比中光,“除了領先的核心技術,什麼都沒有”。很快,深圳市依據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相關政策幫黃源浩和他的團隊落戶深圳留學生創業大廈。作為“孔雀計劃”團隊之一,奧比中光拿到了政府支持的4000萬元資金。
短短幾年,奧比中光開發出具世界水準、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消費級3D感測器,産品樣機性能超過蘋果、微軟、英特爾等公司同類産品,預計2016年銷售額達到2億-3億元。
政府配套專項資金,引進創新團隊,引出一大批創新“牛企”和科研成果,連邁瑞公司這樣的全球醫療設備創新領軍企業,也通過“孔雀計劃”引進細胞分析世界級工業創新團隊。統計顯示,深圳已引入的“孔雀計劃”團隊中,依託企業引進的團隊約佔一半。
市場無法解決的問題,政府的有形之手正在發揮重要作用。今年3月以來,深圳市《關於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關於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干措施》和《關於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3份文件加快實施。一系列創新政策讓人眼前一亮:高等院校和事業單位的專利成果産業化後,科研人員能夠分享收益的70%;深圳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參與設立知識産權運營基金,用於核心專利和高價值專利組合的收購、轉移轉化、投融資等;依託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建設國際人才自由港,支持海外人才在前海離岸創業創新,設立離岸金融、信息服務、物流和其他科技服務企業。
三大創新政策引起企業家、創業者的強烈反響。“如果10分是滿分,我會給深圳的人才政策打‘9分+’。”黃源浩説,政府的“雪中送炭”助推了企業的快速成長。深圳奧薩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希平則認為,深圳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和辦事效率完全可與國際一流水準媲美。
馬興瑞表示,深圳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構建開放共享的政府創新服務體系,實現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
比亞迪總裁王傳福説:“我們期待通過技術創新,贏得世界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