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萍:“復活”宋錦織造技藝
宋錦歷史悠久,由於其色澤華麗,圖案精緻,質地堅柔,被稱為中國“錦繡之冠”,因産地主要在蘇州一帶,故又稱“蘇州宋錦”。宋錦與南京雲錦、四川蜀錦一起,被譽為我國的三大名錦。宋錦起源於12世紀的中國宮廷,當時的皇帝宋高宗為了滿足宮廷服飾和書畫裝裱,大力推廣宋錦,並專門在蘇州設立了宋錦織造署。14世紀到19世紀是宋錦最鼎盛的時期,20世紀初,因為受西方現代化工業的衝擊,以及多年的戰亂,傳統宋錦一度衰落,宋錦的製作技藝幾乎失傳。而錢小萍與宋錦織造技藝結緣,則要從她初中畢業時説起。
錢小萍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的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因為家中經濟貧困,初中畢業時她放棄了升高中考大學的機會,考進了新成立不久的蘇州絲綢工業學校(後改為蘇州工學院,1997年併入蘇州大學)。在此之前,中國雖然有著悠久的絲織業歷史,但一直是手工作坊,師徒相傳,既沒有人專業去研究,也沒有系統的理論,更沒有專業學校培養專業人才。因此,從蘇州絲綢工業學校畢業出來的19歲的錢小萍,也就成為了新中國培養出的第一批絲織專業人才。
在學校學習期間,錢小萍愛上了精緻、華美的絲綢,簡單的一根蠶絲,就能織出各種厚薄,或光滑柔軟,或自然褶皺、圖案繁複、色彩艷麗的絲綢。從學校畢業以後,錢小萍順理成章地進入了蘇州絲綢研究所。在研究所她學習、分析、研究的絲織物大部分是錦緞類,這類織法繁複、色彩華麗的織品深深地吸引著錢小萍,也為她之後進行宋錦的研究打下了基礎。她設計的處女作“瑩波沙”,就以構思巧妙、工藝精良而獲得成功,行銷到前蘇聯和東歐各國。然而,在絲綢研究所工作的十幾年裏,真正讓錢小萍聲名鵲起的,卻是另一項科技發明。
上世紀50年代末,紡織部和衛生部聯合下達了研製人造血管的任務,上海胸科醫院和蘇州絲綢研究所接受了這一新課題的研究,作為最年輕的設計人員,錢小萍成為金純榮師傅的助手也參與其中。當時中國在人造血管領域還是一片空白,除了從國外帶回的一小段樣品外,沒有任何現成的資料作參考,更沒有一點經驗作依據,完全要從零開始。而錢小萍和金純榮師傅經過多方面的調研和學習,最後,中國第一代人造血管研製成功了。
此後,在1979年,由錢小萍主導研究的一種內壁有捲曲形絨毛的機織滌綸毛絨型人造血管也試製成功,經過臨床試驗,效果很好,這就是中國第二代人造血管。這項技術1983年獲得國家發明三等獎, 1986年獲得第1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鍍金獎和第35屆布魯塞爾尤裏卡國際發明博覽會銀獎,並取得了國家專利。
在絲綢織造技藝的不斷學習和研究過程中,錢小萍越來越意識到傳承的重要性。1981年起,錢小萍為搶救、保護、展示和弘揚中國絲綢傳統文化和技藝,開始募集資金,徵集文物,經過十年艱辛,在1991年建成了中國第一所絲綢專業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這是一座多功能的博物館,在國內外頗有影響。
與此同時,錢小萍也並沒有放鬆科研項目和新産品的開發。她發現,相比南京雲錦和四川蜀錦的日益興盛,源於蘇州的宋錦卻處於瀕臨技絕的境地,於是,她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歷代絲綢織錦的研究複製上,又創建了中國絲綢織繡文物複製中心。由於宋錦失傳多年,技術人員和技術資料嚴重流失,就連實物和圖片也難得見到,她看到文獻上記載的宋錦代表作《清•菱格四合如意錦》,卻為沒能見到實物而遺憾。一次,錢小萍路過一家文物商店,不自覺地又走進去問店主有沒有宋錦收藏品,店主從箱子裏找出幾件宋錦殘片,錢小萍頓時眼前一亮,發現其中一塊正是“菱格四合如意錦”,雖然只是一小片,她卻如獲至寶。於是她和店主商量先借回去分析研究,並通過進一步設計改進,最後終於仿製成功。當她把仿製品送給店主時,店主驚嘆到:“宋錦又復活了!”
近20年來,錢小萍帶領著科技人員主持研究,成功複製了先秦、兩漢、隋唐、明清等珍貴絲綢文物20余件,分別獲得了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和一等獎。為了讓宋錦織造技藝得到廣泛地傳承,錢小萍還撰寫了《中國宋錦》、《絲織絲紋》、《絲綢實用小百科》等著作,其中還配上了製作工藝的插圖。經國家文化部確定,錢小萍2007年被評為宋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錢小萍專注于宋錦傳承,一直在不懈地努力著,在她的世界裏,希望無處不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她也還會繼續為理想忙碌,奮鬥在宋錦織造技藝傳承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