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實踐·河南篇】河南南水北調幹渠生態帶基本建成 千里“綠帶”貫中原
本報訊(記者張海濤)一渠丹水北送,兩岸滿目蔥蘢。5月9日,記者從省南水北調辦獲悉,我省南水北調幹渠綠化任務目前已基本完成,中原大地新增了一條縱貫南北的生態廊道。
從淅川到京津,1500公里調水,成敗在水質。南水北調中線幹渠河南段長731公里,基本都是露天明渠,沿線人口稠密,為保水質穩定達標,我省除在幹渠兩側劃定保護區外,還開展了沿線生態帶建設。
根據《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幹線生態帶建設規劃》和《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提升工程規劃(2013—2017年)》要求,全省要完成南水北調總幹渠兩側各100米生態綠化帶建設任務,需要綠化長度約640公里,總面積19萬畝。
記者近日沿南水北調幹渠採訪林帶建設。在方城縣,幹渠兩側的生態林帶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全縣的森林覆蓋率因此提升了近一個百分點。在新鄉市鳳泉區,幹渠旁的一片300畝荒山,如今已變成花木繁盛、林水相映的美麗遊園。在南水北調鄭州市區段,已建成兩側各200米的生態文化公園,四季有綠、三季有花。
如今,這樣的綠色美景在千里幹渠上隨處可見。我省各地精心規劃,全力推進綠化工作,截至4月底,已綠化幹渠長580公里,面積約17.5萬畝,佔總任務量的90%以上。其中,南陽、許昌、新鄉最先完成綠化任務。各地基本採用大戶承包、政府補貼、合作共贏的模式,引入大量社會資本,加快了建設步伐。在樹種選擇上堅持常綠、少落葉、少病蟲害等導向,內側30—40米種常綠樹種,外側60—70米種植經濟林,實現了生態效益、水質安全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因為一些樹種不適合春季種植等原因,我省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所有幹渠生態林帶建設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