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極端天氣捲土重來 專家:多措並舉提高城市汛期防災能力

2016-05-11 10:01:1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李邵鵬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林淩):由於受厄爾尼諾現象和全球變暖效應疊加影響,從3月下旬以來,中國南方已經歷13次強降水過程。僅5月的暴雨已經導致數十萬人受災。氣象專家和防災減災學者10日表示,今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加,需要加大力度應對主汛期的挑戰;針對頻頻發生的“城市看海”現象,要多措並舉提高城市汛期防災能力。

  據中國氣象局介紹,影響全球長達20個月的超強厄爾尼諾事件預計將於5月結束。但中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高級工程師、首席專家周兵仍指出,厄爾尼諾對中國的後續影響還沒到最嚴重的時候,“大氣、氣候對海洋現象的響應具有滯後效應。(厄爾尼諾對)美國的氣候大部分的時候在冬季影響非常大,尤其在聖誕節前後是鼎盛時期。所以它對北美的影響表現得比較直接,幾乎是同時的效應。而我國處在上游,主要的差異就是滯後性。第二,我國的氣候主要是季風性氣候,最大的特點是年與年之間的降水變率比較大,導致了我國氣候的複雜。今年長江流域面臨的汛情、雨情還是非常嚴峻的,出現洪澇的風險還是比較大的。”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雖然今年是否會發生類似1998年的全流域型大洪水還不確定,但是大氣中發生了許多與1998年相似的氣候現象,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加,各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應對主汛期的挑戰。

  雖然中國各大城市近年來逐漸提高了排水標準,但每逢汛期來臨,頻頻發生的“城市看海”現象還是戳中城市發展的“痛點”。面對暴雨,並非簡單加大排水管直徑就能化解。專家指出,特別是北京這樣的缺水城市,面對暴雨,一排了之顯然不是明智之選。2008年北京奧運時,規劃者、建設者把雨水利用技術充分運用到場館建設中去,因此近年來,奧林匹克中心區未出現過積水,包括在2012年7月21日北京那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中也得以倖免。

  中國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教授李京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城市新區建設中更易於採用更高的排水標準,老區域的排水改造也並不困難,“有些綠化帶現在圍著不讓人走的,完全可以往下挖一點,改成下沉式的,來水的時候就可以聚集起來。而且這種改動不像改動一個建築那麼費勁。有些人行道、廣場也應該逐漸改成滲水性比較好的材料,比如滲水性比較好的磚、水泥;反正這些人行道的磚過幾年也要換,換的時候就要考慮這個問題。老區改造要多留一些水面、濕地、綠化帶。”

  中國于2015年推出了“海綿城市”試點,共16個城市入選。而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也于日前公佈。所謂“海綿城市”,簡單來説,就是盡可能把雨洪資源化,實現70%的降雨在本地儲存和轉化使用。這些城市分佈在中國多個方位,有的氣候乾旱,有的降雨充沛,目的就是盡可能探索出適合各城市特點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模式。

  在中國,暴雨預警信號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劃分,並規定了相應應對措施。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佈平臺也通過電視臺、電臺、網站、手機短信等形式向公眾傳播災害天氣信息,但在暴雨面前,仍有一些民眾抱有僥倖心理。在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之後,北京一家媒體機構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發現近7成的受訪者仍不了解暴雨分級預警的意義。

  中國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教授李京指出,除了進一步科普預警制度之外,考慮到雨情和積水程度不一定同步,有關部門也有必要進一步細化水情通報,“真正對於公眾出行(影響)更重要的是積水深度,這就是水情。北京市的應急預案提到了水深達到多少需要啟動應急預案。現在我們氣象有預警,水情也有,但是沒有像氣象那樣公佈到每一個公眾那兒,還需要通過微信、短信以及街上那麼多大螢幕把它宣傳出去,讓大家迅速改變方案,不走積水的路了,走別的路。”

  今年到目前為止,由於副熱帶高壓控制,從西太平洋到南海還未有颱風生成。氣象專家認為,這種異常背後還隱藏著什麼別的異常值得關注,也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防災減災能力。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