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CPI同比漲幅連續三個月超過2% 物價未來或趨穩

2016-05-11 09:39:27|來源:經濟參考報|編輯:杜軍帥

  國家統計局10日發佈2016年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4月份,CPI同比上漲2.3%,連續三個月高於2%;PPI環比上漲0.7%,連續第二個月環比回升,同比下降3.4%,跌幅連續4個月收窄。專家表示,豬肉和鮮菜價格一路飆升帶動了今年春季物價數據溫和上漲,但未來發生通縮和通脹的可能性均不大。貨幣政策方面,穩健將是未來的主基調,應首先考慮經濟增長情況實時調控,保證市場流動性充裕,綜合考慮物價、匯率和局部資産價格波動。

  回暖 CPI同比緩步上行

  食品價格的波動在今年春季CPI的上漲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今年2月至4月,豬肉價格同比分別上漲25.4%、28.4%和33.5%,鮮菜價格同比分別上漲30.6%、35.8%和22.6%。但是從環比來看,自3月份起,鮮菜價格開始下滑,4月份這種趨勢進一步加劇。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表示,4月份CPI環比下降0.2%,主要就是受到了鮮菜價格下降較多的影響。4月份正值春夏之交,應季鮮菜大量上市,鮮菜價格環比下降12.5%,影響CPI環比下降約0.43個百分點。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周景彤分析稱,目前食品價格水準總體穩定,但近期豬肉和蔬菜“一漲一跌”,分化趨勢明顯。在食品價格中,受能繁母豬、生豬存欄量處於歷史較低水準導致豬肉供應偏緊的影響,4月份豬肉價格繼續大幅上漲。與此相反,受蔬菜供應增加的影響,鮮菜價格同比漲幅明顯放緩。此外,在非食品價格中,受清明和“五一”兩個小長假的影響,機票、賓館住宿價格環比漲幅較大,分別上漲5.2%和2.2%。

  4月份的PPI保持了連續環比回升的態勢。余秋梅表示,環比變動的特點一是部分工業行業價格漲幅擴大,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環比分別上漲12.8%和8.4%,漲幅比上月分別擴大2.9和3.5個百分點;二是石油加工業價格環比止跌回升,由上月下降0.2%轉為本月上漲1.0%;三是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價格環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3個百分點。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PPI同比已經連續50個月負增長,但降幅比上個月縮小0.9個百分點。在市場需求回暖以及上游生産資料價格企穩的作用下,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降幅連續4個月收窄。石油、有色金屬、化纖産品等價格環比正增長,同比降幅都有所收窄,是PPI降幅收窄的主要原因。此外,工業生産者購進價格環比上漲0.6%,同比降幅連續5個月收窄。

  周景彤也認為,4月份PPI同比降幅收窄、環比漲幅為正,主要與4月份石油、煤炭、鋼材等能源原材料價格明顯反彈密切相關。例如,4月份動力煤期貨價格由月初的358元/噸上漲到月末的397元/噸,漲幅為11%,更是比去年11月最低時的283元/噸上漲近30%。但由於經濟基本面依然較弱,加之産能過剩嚴重,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可持續性尚有待觀察。

  預測 未來物價走勢或將趨穩

  對於未來的物價走勢,市場上機構呈現出幾種不同的聲音。持積極態度的專家認為CPI仍有上行的可能。連平就表示,近期供需吃緊狀況將繼續抬升豬肉價格。根據豬週期時間推測,此輪豬肉價格上漲週期可能延續至今年三季度末。此外,近期貨幣供應量顯著增加將對物價起到抬升作用。而預計PPI同比降幅將持續收窄,但收窄速度放緩。4月下旬以來大量工業生産資料中間産品價格下降,將影響到PPI走勢。

  還有專家認為,CPI漲速短期呈強弩之末,5月份有可能進入回落區間。國泰君安宏觀分析師任澤平分析稱,原因主要是菜價大幅回落、豬價漲速放緩、居民收入增速下滑、貨幣政策回歸中性觀察、政策從需求側刺激轉向供給側改革、一線房市銷量大幅回落房價見頂、M1增速將於近期高位見頂、大宗商品價格回調等。方正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則表示,從5月首周的高頻數據看,食品價格在進一步放緩。生豬和豬肉價格5月同比分別為46.9%和39.6%,均低於4月值53.1%和41.9%,這是在基數力量和週期力量的影響下,豬肉價格的首月同比回落。蔬菜價格繼續回調,前海蔬菜批發價格5月同比上漲16.5%,較4月值24.2%漲幅縮窄7.7個百分點。

  郭磊預計,未來數月內通脹處於橫位狀態,這也是目前市場上幾種不同聲音中比較主流的看法。他認為,目前有兩種力量在決定通脹走勢。全球通縮大週期已經觸底,目前整個OECD國家通脹基本上在同步震蕩回升,在週期趨勢性、基數效應、通縮期高貨幣供給的滯後影響下,很難指望通脹顯著下行,食品、房價、工業價格對居民生活成本的傳遞還在繼續;而本輪豬肉上衝迅猛,可能短期內同比見頂,菜價前期上漲迅猛,4月開始已經逐步回落,房價前期上衝迅猛,部分城市可能短期內同比見頂,通脹在邊際上有放緩趨勢。綜合考慮這兩種力量,通脹可能在未來數月內不會有明顯回落和回升。

  周景彤也認為,未來發生通縮和通脹的可能性均不大。判斷近期物價需關注“豬週期”、居住價格以及貨幣政策三大因素。就“豬週期”而言,隨著養殖戶擴欄補欄、進口增加以及政策平抑,豬肉價格將逐步趨穩。未來國家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穩定一線城市房價,預計居住價格總體將維持穩定。一方面,産能過剩依然嚴重,工業品價格總體下降的趨勢一時難以根本改變,物價普遍大幅上漲缺乏實體支撐;另一方面,市場流動性充裕,居民消費能力旺盛,出現嚴重通縮的可能性也不大。

  建議 溫和通脹無需收緊貨幣政策

  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經濟學部主任李揚10日在《經濟藍皮書春季號:2016年中國經濟前景分析》發佈會上表示,物價與整個經濟密切相關,因為通貨緊縮是經濟衰退的代名詞,因此經濟要企穩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而針對其中一個關鍵角色——貨幣政策,有專家表示,穩健將是未來的主基調。

  郭磊認為,隨著全球通縮觸底,全球貨幣寬鬆都處於末端,很難指望中國的貨幣政策再進一步寬鬆。最新的權威人士專訪《開年首季問大勢》中確認了政策的這種姿態。專訪明確指出,雖然通脹形勢短期內“不能匆忙下結論”,但是“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鬆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杠桿的幻想”,“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擴張辦法給經濟打強心針,造成短期興奮過後經濟越來越糟”。

  連平表示,今年前4月CPI平均同比上漲2.2%,離3%仍有一段距離,目前不存在明顯的通脹壓力,不會對貨幣政策帶來收緊需求。未來貨幣政策仍應首先考慮經濟增長情況實時調控,保證市場流動性充裕,綜合考慮物價、匯率和局部資産價格波動,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

  “經濟藍皮書春季號”建議稱,中國經濟依然面臨著結構性減速壓力,克服經濟下行壓力對於保民生、防風險十分必要,宏觀政策需要提供一個比較寬鬆的政策環境。具體到貨幣政策而言,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就業結構性矛盾和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等不確定性,要加快推進貨幣政策框架轉型,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度擴大總需求,營造新舊發展動能持續快速轉換的貨幣金融環境。(記者 林遠)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