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遵循
5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全文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今年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發展全局高度,從理論和實踐、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角度,深刻闡述了經濟發展新常態、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大問題,並對各級領導幹部落實好新發展理念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我們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各項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徵是進入新常態,因此要求我們必須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在認識新常態上,既要準確把握核心內涵,又要注意克服錯誤傾向。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而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態”,什麼文化新常態、旅遊新常態、城市管理新常態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入新常態;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于新常態,似乎推給新常態就有不去解決的理由了;新常態不是不幹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産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
新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開出的藥方,集中體現了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以新理念引領新常態,關鍵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創新這一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把握“協調”這一決勝全局的制勝要訣,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係;著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著力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不斷探索實踐,提高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自覺性和能力,提高對外開放品質和水準;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經濟邁向“雙中高”的必由之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而是強調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這不只是一個稅收和稅率問題,而是要通過一系列改革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來解決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而且,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産力又注重完善生産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從生産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産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産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幹部幹部,幹字當先,幹在實處才能走在前列。“新發展理念要落地生根、變成普遍實踐,關鍵在各級領導幹部的認識和行動。”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要深學篤用,通過示範引領讓幹部群眾感受到新發展理念的真理力量;要用好辯證法,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進行科學設計和施工;要創新手段,善於通過改革和法治推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要守住底線,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中及時化解矛盾風險;要更廣泛更有效地調動幹部隊伍積極性,重點解決能力不足“不能為”、動力不足“不想為”、擔當不足“不敢為”三類“為官不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各級領導幹部不能坐著等、站著看,更不能畏懼不前、因循守舊,只有雷厲風行、殫思極慮,適應得越快越好,才能牢牢抓住發展的機遇期、改革的窗口期。
“天下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構成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和排頭兵,廣東必須學習好、領會好、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做到認識上更加到位、行動上更加自覺、工作上更加有為,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發展,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確保如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