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海歸創業,有熱情還要“接地氣”

2016-05-11 10:06:53|來源:經濟日報|編輯:徐雅平

  天空湛藍,柳絮飄飄。

  露天平臺上,幾個大的遮陽傘優雅舒展。傘下,一群年輕人表情專注,討論熱烈。四週圍欄上一簇簇五顏六色的小花探著頭,“偷聽”年輕人聊天。

  這一幕發生在北京海淀公園的一間咖啡廳內。從2016年4月26日起,這個咖啡廳有了一個新名號:海創空間。這個北京首個設在公園內的眾創平臺,由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聯盟和北京市海淀區園林綠化局共建,將成為扶持海歸創業的又一大本營。

  在創業者群體中,海歸總是顯得很突出。他們視野開闊、能力全面,往往有著更高的創業成功率。而在當下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新生代海歸創業者們有著新的喜與憂。

  “經濟時差”與中國優勢

  海歸能夠比國內人更早看到一些趨勢和商機。中國靈活的産業配套體系,以及一些國家戰略成為海歸創業者的利好

  2014年,在加拿大生活了17年的海歸胡坤成了一位“村裏人”。

  他辭去高薪優渥的投資人工作,扎入中關村(8.000, 0.06, 0.76%)的北京創客空間,決心用科技改造家庭傳統烹飪。經過充沛的市場調研和苦心研發,他們團隊推出了一款廚房智慧硬體——舒味智慧烹飪棒。它採用真空低溫烹飪技術,能夠在任何大小容器內實現精準控溫,針對不同食物選用不同溫度,讓食物以最健康美味的狀態到達人們的舌尖。“這個項目已經獲得了大疆無人機投資方——華登資本領投的1000萬Pre-A輪融資。舒味還獲得過2小時內募集超過200萬元的眾籌佳績。”胡坤説。

  在國內外都創過業,還有豐富的海外並購和投資經歷,這些背景讓胡坤對留學生歸國創業有著更縱深的理解。“留學生回國創業最顯著的一個優勢就是‘經濟時差’。他們能夠比國內人更早看到一些趨勢和商機,雖然這幾年由於全球化發展,‘經濟時差’在縮短,但他們仍然能借助前沿信息、用國際視野來預判趨勢。”胡坤告訴記者。

  胡坤團隊做智慧硬體不是心血來潮。“智慧硬體是中國少有的跟國外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的行業,同時中國還有靈活的産業配套優勢。”胡坤説,智慧硬體在國外可以做10台左右的樣機,也可以做5000台左右的樣機,但從10台到5000台卻很難找到人幫你做。而在國內,每個數量層次産品都能找到供應商,這種靈活性絕對是智慧硬體創業的一大利好。

  胡坤認為,留學生群體在國外對一些高科技産品的優先體驗會讓他們更好地洞察客戶需求,不斷完善産品和服務。“現在國內智慧硬體領域有很多産品都是從無到有,用戶對陌生産品一般很難提出要求,缺少信息反饋。而對於研發設計人員,可能很多人根本沒有在完整環境下體驗過相關産品,缺少改善産品的方向性。不少留學生群體因為長年在國外,對相關成熟産品有了多年體驗,更容易去完善設計、捕捉需求。”胡坤説。

  朱冠英是位80後海歸。她與合夥人聯合創辦了北京東方斯威特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這個“一帶一路”上直接面向客戶的貿易平臺,僅用2年時間,就建立了涵蓋7國市場的“一帶一路”貿易以及跨境醫療生態圈,將大批中國優質的産品和服務送出國門。發展如此迅速,除了他們出色的商業模式創新外,也得利於“天時”。“‘一帶一路’戰略方針的風口,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需求,以及境外市場國際化開放等,讓我們獲得了‘天時’。”朱冠英説。

  學會認清創業環境

  海歸創業者推動項目接地氣的能力相對欠缺,由於要適應新的環境和規則,容易走一些彎路

  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聯盟副秘書長丁偉明本身也是位海歸創業者。他1988年回國,1992年創業。在聯盟任職期間,他接觸了很多新生代海歸,發現他們普遍存在一個“接地氣”的問題。

  “我們以前出國讀書三五年,回國後感覺變化不是特別大。但最近10年大不一樣,可以説日新月異,社會環境、人的思想觀念、技術發展等發生了很多變化。很多海歸可能中學開始就在國外,他們回國後,思想認識跟社會有些脫節,一些想法很天真,辦事方法也簡單直接,在中國,要創業必須得讓項目接地氣。海歸創業者在這方面的能力比較欠缺。”

  胡坤説:“多年在外的留學生大多都會有一種信用慣性。因為國外社會的信用成本很高,很少有違約的事情發生,然而在國內違約卻時有發生。從國外歸來的創業者很容易輕信合作者、供應商,也不太懂得用多元手段去規避違約。”

  “我高中就到國外了。一些從大學就開始接觸創業的本土大學生可能會比我們走得更順利。我們因為要學習和適應新的環境,可能會走一些彎路。”朱冠英説。

  胡坤坦言,在國外創業相對簡單,創業者只要專注于自己擅長的部分就可以,其他業務比如財務、人力、銷售等都可以借助外包。而在國內,雖然已經有了一些外包服務平臺,但服務品質相對有限。創業者往往需要“面面俱到”,擅長的、不擅長的都得做,分散了原本可以投入到創新上的精力。“我們希望有更多的第三方服務公司出現,這對所有創業者都是有利的。”胡坤説。

  丁偉明説,在海歸創業者中,有一部分屬於技術型的創業者。他們相比做商業模式的創業者要面臨更多的困難。創業單靠某項技術是不行的,要依靠多項技術、資源的整合。“對這類技術型創業者,我們會幫他們介紹團隊、熟悉市場的人,儘量爭取幫他們多接地氣。”丁偉明説。

  胡坤以親身經歷告誡起步中的留學生創業者們:可以在早期多跟資深的本土人士或者有豐富經驗的留學生創業者交流,請他們把關一些項目和環節,可以避免少走很多彎路。

  扶持平臺加速搭建

  我國有279家留學人員創業園,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建立了留學人員創業園,服務留學人員創業的體系不斷完善

  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聯盟秘書長郎靖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海創空間”將會打造成為風光秀美、環境舒適,集培訓、交流、孵化于一體,宜業宜遊的海歸聚合平臺。同時,發揮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聯盟資源佈局與服務體系的作用,打造示範基地,形成一套可複製的成熟模式,在全國範圍進行推廣,構建生態環境與科技創業完美融合的“海創空間”網絡。

  其實,海創空間只是我國龐大的海歸創業服務體系的一個最新縮影。據統計,全國各地掛牌並實際運營的各級各類留學人員創業園總數為279家。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建立了留學人員創業園。其中,江蘇省、北京市、浙江省、廣東省、山東省園區數量位列全國前五,佔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總量的65.2%。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累計孵化企業超過3.7萬家。

  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聯盟成立於2008年10月,是在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共同支持下,由致力於支持留學人員創新創業發展的創業園和相關企事業單位、機構共同發起,以自願方式組成的全國性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在中國技術創業協會領導下開展工作,目前成員單位超過100家。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聯盟已經形成了行業評價與評選表彰、資源集聚與聯盟孵化、創業投資與企業促進、品牌活動與行業交流、戰略研究與宣傳企劃等幾大服務體系。

  朱冠英説:“作為留學生,我們特別希望有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聯盟這樣的大家長似的組織存在。希望這些機構能多從創業者角度出發,多組織一些推動資源整合的活動。”“我希望留學生創業聯盟等機構能更多地組織一些交流活動,讓成功的留學生創業者來分享他們的經驗和路徑。這是很實在的一項幫助。”胡坤建議。

  郎靖介紹,“海創空間”建立後,將通過定期組織專題講座、交流研討、項目路演、文體活動等,解讀政策、傳授技巧、分享經驗。同時,為支持空間發展,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聯盟還發起舉辦“中國海歸創業大賽”,實施“海創之星”計劃,發現和選拔精品海歸項目,從“培育、成長、騰飛”三個層級為企業發展各階段提供長效服務;搭建“海創邦”平臺,開辦“海創訓練營”,建立完整服務鏈條和創業生態。

  雖然外部的扶持體系日益完善,胡坤還是希望創業者內部可以多做“合併同類項”。“如果大家都分別拿不同投資人的錢,做同樣的事情,我覺得是一種多方面的資源浪費。大家可以多多聯合,各取所長,而且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國內,要敢闖全球的大市場。”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