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護士節,也給護士看看"病"

2016-05-12 10:36:19|來源:廣州日報|編輯:王瑞芳

  今天是國際護士節。各地都在表彰“最美護士”、開展關愛活動,而朋友圈裏的護士朋友也將毫無懸念地收穫滿屏祝福。在這個節日,我們除了向“白衣天使”們致敬、點讚,還能做點什麼呢?

  我們可以聽他們吐吐槽。關於護士的心酸,很多人都有所耳聞,但除非親身經歷,否則也很難感同身受。日前,本報記者走近養老護理員,了解廣州失智失能老人背後的護理員生活,發現其工作繁重、挨打挨罵、不被理解等情況,讀起來令人心酸。

  他們的日常,也是護士群體的一個縮影。熟悉這個行業的人會知道,她們的心塞至少有三個層面。一是身體上工作強度大,忙起來顧不上喝水、上不了廁所、餓著肚子加班,再加上工作時間“奇葩”,時常晝夜顛倒,平時連約會都沒空,友誼的小船説翻就翻。二是精神高度緊張,還容易遭受屈辱,他們大都受過辱罵,而病人是顧客、顧客是上帝,打不還口、罵不還手是“基本素質”。有護士朋友曾吐槽,很多同事內分泌失調、脾氣不好、老得快,連相親都被嫌棄。三是都這樣了,竟然待遇還不高。收入少,假期可遇而不可求,以至於有人“咆哮”千萬別當護士,有人工作4年一千次想轉行……

  為什麼會這樣?除了呼籲理解之外,我們不妨給他們看看“病”。首先,超負荷工作源於“床護比”不達標。根據規定,醫療機構病床與護士的配備比例不得低於1:0.4,然而很多醫院1個護士不是護理2.5個床位,而是10個左右,1:0.4仍是一個難以落實的“參考標準”。更進一步,為什麼不達標?因為不少醫院“重醫療,輕護理”,有的科室採取獨立經濟核算,護士帶不來直接效益,只賠不賺,因此“減員”以節約成本、增加利潤。

  其次是待遇問題。進醫院,導醫是護士,打針的是護士,護理照顧的也是護士。他們人數眾多,不過在統一的護士服下卻貼著不同的身份標簽,有的是事業編制,有的屬合同工,此外還有臨時工、實習護士等,大家同工不同酬,待遇有天壤之別……

  説起來,這些問題已經屬於老毛病,而護士缺口也已經存在了很多年。以前文提到的養老護理員而言,全國至少有500萬的人才缺口,僅廣東省就缺30萬人。而除了總量不足,人才流失也很嚴重,其他行業充滿誘惑,而其他國家也開始“挖墻腳”!

  所以,在護士節,我們除了關注、致敬,更應該反思、警醒。對於護士的“職業病”,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療”。比如醫院提高工資薪酬,增加職業魅力;增加護士數量,讓“床護比”達到法定標準,降低工作負荷;社會推進醫療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改變困境等等。不論怎樣,對護士朋友而言,節日最好的打開方式是為他們“謀福利”。(夏振彬)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