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從浪漫苗鄉到水下碑林 網媒總編欣賞歷史傳承新方式

2016-05-15 16:03:17|來源:華龍網|編輯:杜軍帥

  華龍網5月14日22時57分訊(記者 黃宇 肖子琦 李華僑 劉艷)被稱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一的石寶寨有著怎樣的風光?神秘的上古神話戰神蚩尤其真面目是怎樣的?白鶴梁延續著的千年文脈究竟有怎樣的魅力?今(14)日,“全國百家網絡媒體總編看重慶”活動繼續進行,嘉賓們分頭走進彭水、忠縣、涪陵,體驗當地民俗,感受傳統文化。嘉賓們表示,作為網絡媒體,有責任把歷史文物保護好。

  從浪漫苗鄉到水下碑林 網媒總編欣賞歷史傳承新方式

  第五屆中國烏江苗族踩花山節在蚩尤九黎城開幕。 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從浪漫苗鄉到水下碑林 網媒總編欣賞歷史傳承新方式

  苗家兒女多才多藝,舞姿翩翩動人。 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遊苗鄉 觀民俗》》

  總編希望借助新媒體手段將苗鄉民俗傳向全國

  今日上午,“全國百家新聞APP總編看彭水”的嘉賓們走進彭水蚩尤九黎城,親身參與民間祭祀大典,感受苗鄉文化風情,揭開擁有三大世界之最的苗族文化建築群的神秘面紗。

  作為重慶唯一以苗族為主體民族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彭水特地為蚩尤建了一座城——蚩尤九黎城,以圓苗族人千年的夢想。城中,有三項苗族文化建築世界之最——將軍柱、九道門和接龍堂。在獨具苗族特色的木質建築前,總編們拿起相機、手機、iPad拍照、錄影,在感受遠古文化的同時,也不忘給自己的留下點圖像記憶。

  “不論是祭祀活動上的精彩表演,還是蚩尤九黎城的歷史厚重感,都讓我感受到了彭水苗鄉人的熱情。”澎湃新聞社會部主編徐其勇説,彭水抓住民族旅遊、傳統文化這個點來作文章,非常有遠見,這種民俗傳統的傳承,值得全國各族人民分享,“我們作為網絡媒體,要傳播好,引導好。”

  在彭水,今日還舉行了第五屆中國烏江苗族踩花山節開幕式。“全國百家新聞APP總編看彭水”的嘉賓們現場觀摩了萬人同唱嬌阿依、萬人共舞踩花山等充滿濃郁民族風情的表演。

  “民族歌舞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完整保留了苗族傳統精萃。”觀看了精彩的苗族歌舞表演後,大眾網移動新媒體編輯部主任張瑞禎表示,現場熱烈的氣氛讓人沉醉,帶給他很大的震撼。張瑞禎説,希望通過本次活動,各媒體單位利用手機客戶端和移動新媒體手段,將彭水的旅遊資源、傳統民俗傳遞給全國網友。

  從浪漫苗鄉到水下碑林 網媒總編欣賞歷史傳承新方式

  白鶴梁題刻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稱。 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從浪漫苗鄉到水下碑林 網媒總編欣賞歷史傳承新方式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世界第一個水下博物館。 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登寶寨 看題刻》》

  總編認為有責任把歷史文物保護好傳承好

  今日,嘉賓們還從彭水出發,緊鑼密鼓地啟動“全國百家網絡媒體總編看涪陵”活動,網媒總編們隨車來到涪陵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考察國家一級文物白鶴梁水下題刻。在環形參觀走廊,他們頗為興奮地在一個個水下視窗前依次觀看,不時掏出手機和相機記錄下這些令人驚嘆的題刻。從視窗望去,石魚、書刻等都展現在面前。

  “國家投了大量的文物保護資金,來保護長江水下的文物,這一舉措無論從民眾、學界甚至子孫的未來等角度考量,都很值得讚賞。”中國日報網(國務院客戶端)總編室主任段若蘭在參觀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後表示,看到這些水下題刻後,很感慨于古代人文的傳承,“很有必要把這些祖先的文化持續地傳承好,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責任。”

  東南網副總編輯莊亞界則表示,現在全國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比以前任何時候都關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將現存的石刻都保存了下來,這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但讓歷史文化傳承下去,還需要更多地去挖掘文化基因、歷史沉澱等向外界推介,白鶴梁在這一方面還有作為的空間。”

  另一邊,“全國百家網絡媒體總編看忠縣”的嘉賓們登上石寶寨,感受這座“江上明珠”魅力。走進石寶寨塔樓,再沿著木質扶梯盤旋而上,每登一層樓,嘉賓們都駐足停留,觸摸塔樓建築,感受歷史積澱和文化深髓。

  第一次到石寶寨,閩南網總編輯李賢斌被震撼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巧奪天工的結合,具有很深厚的文化沉澱。”李賢斌説,“石寶寨做得特別好,很多細節方面都體現了當地政府的用心,保護工程很全面,既保護了文物也使這個旅遊景點更具遊覽價值。”

  從浪漫苗鄉到水下碑林 網媒總編欣賞歷史傳承新方式

  嘉賓們在忠縣石寶寨合影。記者石濤 攝

  從浪漫苗鄉到水下碑林 網媒總編欣賞歷史傳承新方式

  “全國百家網絡媒體總編看忠縣”活動,來到忠縣採訪三峽橘海農業旅遊開發。記者 石濤 攝

  覽橘海 焚垃圾》》

  總編看到鄉村旅遊循環經濟發展新思路

  半城山水滿城橘。今(14)日,“全國百家網絡媒體總編看忠縣”的嘉賓們走進三峽橘海,了解忠縣柑橘産業發展,以及鄉村旅遊發展新思路。“之前聽説忠縣有一橘,今天到實地看後確實很不錯。”大江網編委宋光亞説,忠縣大力發展柑橘産業,並將保護環境與産業發展結合在一起,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有效帶動當地村民增收。此外,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忠縣形成了完整的柑橘産業鏈,這也值得借鑒。

  看完三峽橘海,嘉賓們又走訪了忠縣綜合處理生活垃圾環保一體化項目。該項目採取CKK垃圾焚燒系統,將垃圾氣化成可燃燒氣體,並輸入新型幹法水泥的分解爐中,代替部分燃料進行燃燒,利用分解爐中特有的高溫及鹼性環境,可將垃圾焚燒過程中産生的有害物質進行分解和固化。

  在垃圾焚燒處理工作室旁,一個咖啡廳吸引了嘉賓們的目光,這個咖啡廳與垃圾處理工作室僅有一道玻璃之隔,但在這裡卻絲毫聞不到垃圾的臭味。“沒來之前,確實無法想像喝著咖啡,看著垃圾處理的畫面。”東南網泉州站站長王祥楠笑著説,這裡完全聞不到垃圾的臭味,只有咖啡味。

  在這裡,垃圾還可變廢為寶。據介紹,垃圾焚燒過程中産生了難處理物,而這種物質可作為水泥生産的原料一併處置,從而使垃圾處理達到真正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西部網副總編輯石克剛也讚道,這種將生活垃圾進行回收再利用,減少了資源浪費,是循環經濟的實踐。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