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聰明藥”走紅朋友圈 監管絕不能“糊塗”

2016-05-16 10:34:24|來源:揚子晚報|編輯:王瑞芳

  近日據韓媒報道稱,當地有家長給孩子注射“聰明針”。北京青年報調查發現,國內也有不少家長尋找、購買這類“聰明藥”。在微信朋友圈中,多篇文章宣傳稱,這種“聰明藥”可以“提升認知力和注意力”,是“智力藥丸”。

  “聰明藥”盛行于微信朋友圈,折射幾大盲區:其一是法律認知的盲區。依據《藥品管理法》和《刑法》相關規定,我國嚴禁個人或未取得相關審批手續的企業銷售藥品。否則將面臨依法取締,沒收違法銷售藥品及違法所得,並處違法銷售的藥品貨值金額兩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的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將構成犯罪。濫用處方權,為沒有處方的人提供處方藥,或利用網絡兜售假冒偽劣、來源不明的藥品都屬於違法行為。

  其二是監管的盲區。“聰明藥”明顯屬於違禁藥品,商家須獲得食藥監部門相關審批,但電商平臺上無資質的“聰明藥”卻隨時可見,網絡商家誇大其詞,將“聰明藥”包裝得天花亂墜,卻對其副作用閉口不談,實際上,一旦長期服用這兩種藥物就會出現神經過敏、焦慮、頭疼、失眠等症狀,甚至更嚴重的會出現神經錯亂的情況。商家利欲熏心,相關監管何在?

  其三是民眾用藥知識的盲區。是藥三分毒,醫藥專家也一再強調,濫用含有興奮功效的藥物,都會上癮。後果輕則逐漸形成藥品依賴,重則影響身體健康。

  家長圈熱傳“聰明藥” 凸顯家長們的“高考焦慮”,為了在決定人生命運的高考獨木橋上搶佔先機,一些家長絞盡腦汁,劍走偏鋒。然而,濫用“聰明藥”,小心聰明反被聰明誤,欲提高效率、集中注意力,選擇服用處方藥並非良策,且不説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長期過程,絕不止于高考一役,況且高考取得好成績,更多的在於平時的積累和勤奮學習,指望用興奮類藥物來刺激注意力,提高一時的成績,既鼠目寸光,還可能惹病上身,得不償失。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不能再讓“聰明藥”氾濫于朋友圈。有關部門要及時介入,強化監管,清除違禁藥品,保障公共健康。同時,社會要加大衛生健康知識的宣傳,倡導飲食平衡、勞逸結合、適時鍛鍊的健康生活理念,同時建立健全科學多元的人才評價機制,舒緩公眾焦慮尤其是高考焦慮,全方位呵護孩子健康成長,這才是合乎科學的聰明辦法,也是促進社會公平的根本之道。 (斯涵涵)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