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印度不必對中尼接近“揮大錘”
3月19日,尼泊爾總理奧利在加德滿都總理府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新華社發(蘇尼爾·夏爾馬 攝)
原標題:外媒:印度不必對中尼接近“揮大錘”
參考消息網5月16日報道 日媒稱,4月25日是尼泊爾地震一週年紀念日。這場8.1級地震及其餘震導致尼泊爾境內約9000人死亡、2.2萬多人受傷,受災民眾佔該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也是該國80多年來遭受的最嚴重自然災害,造成了尼泊爾巨大的經濟損失。
據日本外交學者網站5月14日的文章,不過,尼泊爾人不知道的是,更大的災難即將降臨。去年9月尼泊爾政府頒布了新憲法,在該國南部引發了多起抗議活動。
作為南亞頭號大國,印度也對新憲法表示不滿,認為新憲法無視印度的主要憂慮,卻不遺餘力地設法減輕西方的憂慮,以及印度在尼泊爾的地緣戰略對手——中國——的憂慮。
尼泊爾由此遭受的來自印度的“封鎖”持續了4個半月,直到今年2月初才解除。封鎖對原本凋敝的尼泊爾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
“封鎖”發生後,尼泊爾加強了與中國的關係。加德滿都認為,尼泊爾與印度的貿易目前佔到其貿易總額的70%,如果不實現貿易多樣化,未來可能會再度淪為印度高壓手段的犧牲品。正因為如此,尼泊爾最近才向中國示好,以平衡印度的影響力。尼泊爾人認為,這一調整來得太遲了。
令尼泊爾怨憤的是,印度自獨立以來始終把尼泊爾視為自家“後院”,不容任何國家(特別是中國)染指。尤其是印度在1962年印中戰爭中失敗後,一直偏執于保護自身在南亞的舊有“勢力範圍”以防中國侵犯。
因此,尼泊爾、不丹和斯裡蘭卡這樣的南亞小國經常會捲入印度與中國的地緣戰略對抗。印度人似乎格外缺乏安全感。每當這些小國與中國走得比較近,印度就會做出憤怒的反應,採取強制手段迫使這些國家聽話,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不過,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沒有必要對相鄰小國採取這種任性的外交手法。
從歷史上看,中國與印度不同,一直在尼泊爾採取中立態度,讓尼泊爾人自己決定發展道路。但是,尼泊爾最近對中國示好(特別是兩國簽署了歷史性的過境運輸協議,所以尼泊爾如今可以經由中國領土從第三國進口商品)之後,中國似乎更樂於向尼泊爾提出“建議”。
但是,如果印度的目標是讓中國與尼泊爾保持安全距離,那麼最近實施的“大錘外交”就是個嚴重失敗。在印度與尼泊爾長達數十年的外交關係中,尼泊爾百姓的反印情緒(以及對中國的好感)從未達到過今天這種強度。
如果印度想要保住自己在尼泊爾乃至南亞的主要大國地位,就必須學會保持精心算計的距離。由於印度最近的干預,尼泊爾的政治兩極分化顯著加劇,與印度接壤地區的極端主義勢力出現壯大。尼泊爾的動蕩很容易通過開放的邊界蔓延到印度。
印度還必須樂於接受尼泊爾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其他國家有更多交往。
尼泊爾希望與中國拉近關係,並不意味著該國不看重自己與印度的關係或者正著手損害印度的利益。事實上,尼泊爾各大政黨都清楚地注意到了印度的敏感態度。它們還意識到,很難與中國複製像尼泊爾與印度這樣深入的民間交流。印度文化的影響力仍然很大。印地語的歌曲、電影和肥皂劇在尼泊爾極為流行,但大多數尼泊爾人連一句漢語都不懂。同樣,印度人與尼泊爾人可以通過開放的邊界自由往來,而尼泊爾與中國的邊界受到嚴格管控,北京不會同意為了造福尼泊爾而徹底開放邊界。
因此,印度對中國的胡亂猜疑是毫無必要的。印度現在應該像個比較成熟的大國那樣行事,要安於自身作為南亞地區無可爭議的領導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