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某市長公開電話 連續撥打100多次無法接通
原標題:市長公開電話,連續撥打100多次無法接通
熱線電話是百姓與有關部門及單位溝通的渠道之一。然而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地方公開電話多達數十個,卻存在電話難打通、難溝通、難辦事等問題,不僅使得熱線電話難以發揮應有效力,也給政府公信力帶來了負面影響。
熱線不熱,群眾“搓火”
政府設立熱線電話的宗旨,就是給百姓提供諮詢和投訴的渠道,方便百姓辦事。這本是便民利民的好事,然而一些地方好事沒有辦好,讓群眾很是“搓火”。記者搜索發現,網絡上有很多網友發帖,表達對政府熱線電話的失望。
記者近日在多個時段撥打多地的市長公開電話等政府熱線電話,發現不少存在等待時間過長的情況,要麼長時間佔線,要麼撥通後無人接聽。在撥打東北某中心城市的市長公開電話時,記者連續撥打100多次無法接通,也沒有任何語音提示信息。不少群眾向記者反映,用半小時甚至1小時以上才能打通政府公開電話的現象十分普遍。
吉林省遼源市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今年春節前夕,他發現市區內部分計程車不打表,想將這一情況通過投訴電話反映給計程車管理部門,結果雖然電話可以打通,但工作時間內始終無人接聽,他想投訴的問題最終沒有得到解決。
家住北京雙井地區的崔女士,因機動車佔道問題多次撥打交管部門122投訴電話,雖然每次接線員都禮貌地表示會將相關投訴轉有關部門處理,但多年來雙井至廣渠門北側路邊飯店停車長時間、大面積侵佔人行道、盲道和自行車道問題始終未能解決。“要麼打了不接,要麼接了白接,不解決問題的熱線電話就是擺設,這不是逗老百姓玩嗎?”崔女士説。
類似現象在其他地方也並不鮮見。中國市場學會服務品質專業委員會2015年1月至8月間對京津冀環渤海地區進行暗訪,共涉及21個市區縣與百姓生産生活關係密切的317個政府部門的便民服務電話,調查報告顯示,這些便民電話的服務品質合格率僅為36.9%。
包括政府部門、第三方機構以及公共事業單位在內的公共服務熱線,由於整體服務品質不佳,已經在群眾心中産生了不好的印象。零點諮詢去年進行的公共服務熱線公眾印象調查顯示,96.9%的公眾至少聽説過一條公共服務熱線,但提到對其印象,僅有28.8%肯定是“親民好舉措”,54.7%認為“有些雞肋”,還有16.5%認為“純屬擺設”。
“三難”:難打通、難溝通、難辦事
中國市場學會服務品質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李敬凱説,調查發現,公共熱線電話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熱線電話”不“熱”,很多是無人接聽或長時間佔線的無效號碼;業務不熟,回答問題不全面不負責,讓百姓來回奔波;首問負責不落實,撥打多個電話才找到對接人等。由於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群眾對這些熱線電話失去了信心和耐心,久而久之影響到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記者調查發現,電話難打通、與接線員難溝通、問題難解決已經成為公共熱線電話的三大弊病。
——難打通。一些群眾向記者反映,公開電話打不通、打通沒人接等是最讓人抓狂的現象。有熱線電話工作人員表示,電話多、坐席少是熱線電話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高峰時段往往很難打通,市民最好在非高峰時段試著撥打。對此,一些市民表示,非高峰時段基本都是非工作時間。
零點諮詢調查顯示,在全國333個地級以上城市中,32.1%的12345政府公開熱線無法接通。一些熱線雖然最終接通,但撥打時均遭遇過一次或多次無人接聽、佔線、等候時間超過30秒等情況。
——難溝通。廣州的鍾女士去年看到本市一條觀光木棧道斷了一截,當即撥打114詢問市政園林部門的搶修熱線。轉至熱線之後,鍾女士説明具體位置和事項,服務人員給了她另一個電話號碼。在嘗試了3個號碼之後,值班人員告訴鍾女士,不知道怎麼處理,而且當時已經接近下午6點,工作人員已經下班了。鍾女士要求值班人員將局長電話告訴自己,遭到斥問“局長電話怎麼能給你?”
據了解,熱線電話接線人員回答問題時,“我能回答的只有這麼多”“這個我不清楚”等出現頻率較高,雖然大多能使用文明用語,但難以有效溝通的態度讓不少投訴者抓狂。
——難辦事。記者今年初就長春市輕軌車輛車廂內溫度過低問題致電長春市12345市長公開電話。此後,雖然得到了有關部門的幾次回復,但回復內容僅限于對現狀的解釋,車廂溫度過低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在零點諮詢的調查報告中,群眾反映的問題難以解決拉低了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撥打12345熱線後,能夠直接、快速對政策法規答疑解惑的熱線不到三分之一(27.2%),其餘的均建議聯繫分管部門解決,但其中只有17.1%的12345熱線能為來電者直接轉接,其餘12345熱線則僅能起到查號臺的作用。
政府公開電話關鍵要有效
近年來,雖然部分地區在提高公共熱線電話服務品質方面進行了探索,但總體來看,公共熱線電話尤其是市長公開電話等重要線路,還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處理一些涉及跨部門、跨層級或疑難複雜事項時,因職責不清、職能部門相互推諉等原因,造成問題無法得到及時解決。
李敬凱認為,政府熱線電話品質之所以長期達不到百姓預期,一方面是由於部分公職人員並未樹立為民服務意識,管理不到位,缺乏制度化、規範化要求;另一方面是由於一些政府部門只管公佈熱線號碼,忽視了之後的管理和服務,沒有深入研究如何真正通過熱線為百姓解決問題。
“熱線建得挺快,也安排了接線坐席,接線員也注意文明禮貌,但接電話的人多數屬於照本宣科,對於老百姓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不知怎麼答,也不知怎麼辦,這樣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李敬凱説。
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石英認為,便民熱線不便民,是另一種形式的不作為。其實,無論是便民熱線還是網絡辦事平臺,都只是外在形式,能不能發揮好作用,關鍵在於政府部門及公職人員是否有為民服務的意識。
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對政府部門和公職人員的教育,另一方面相關考核也應更加注重實效。熱線電話要建立登記、記錄的可回溯機制,要有定期的檢查、監督、反饋,可以通過定期回訪群眾,或是引入第三方評估,評定熱線效果。
一些熱線電話主管部門建議,為了使公開電話更好地發揮“回應百姓關切、解決百姓問題”的作用,既要優化受理、處理、辦結的工作流程,建立受理與即辦環節的協同機制,也要將一般性諮詢事項、階段性諮詢事項以及群眾特別關注的、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項進行梳理,變被動承接群眾諮詢為主動發佈信息和立即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