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文化産業迎來"超常態"發展 "文化+"與"雙創"成強大引擎

2016-05-16 09:52:4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李邵鵬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晉):第十二屆中國國際文化博覽交易會16日在深圳落下大幕。在本屆文博會上,“文化+”的概念被廣泛應用,並帶來了全新的文化産業業態,而創新驅動發展的理念,則成為了未來文化産業“超常態”發展的新引擎。

  “問:哈嘍Alpha!”

  “答:你好,請問有什麼可以幫您的嗎?”

  “問:跳舞!”

  在本屆文博會的“文化創客館”,春晚機器人阿爾法的亮相備受矚目。如果説在猴年春晚上540台機器人同時熱舞的場面仍然讓您記憶深刻,那麼最新一代的阿爾法已經具備令人稱奇的人機互動能力,只需要一個簡單的語音指令,機器人阿爾法似乎已經無所不能:

  問:阿爾法唱一段《七里香》……

  答:音樂起,唱:“窗外的麻雀,在電線桿上多嘴……”

  目前,像這樣一台自主知識産權的阿爾法二代機器人市場售價約為8000元人民幣,遠遠低於歐洲和日本的同類産品,同時,由於將機器人産品與文化元素緊密結合,生産阿爾法系列機器人的深圳優必選有限公司成為了全世界商業化最成功的機器人製造商,極大的增強了中國機器人走向世界的競爭力。優必選公司國內銷售經理許華林介紹説:“我們賣機器人肯定要負載很多的文化和內容,內容是一個開放的平臺,讓各種企業參與把內容加進去,醫療,教育,打車,甚至還是當成點餐服務員都可以,我們正在做的是一個平臺,不僅僅是硬體。”

  其實,許華林所説的“文化負載”的方式,正是在本屆文博會上被反復提及的概念:“文化+”,具體來説就是文化與科技、商業、媒體、互聯網等不同要素融合,碰撞出新火花,發展出新業態。對此,“藍清谷”創新創業孵化器執行董事林亮就深有感觸:“把中國的文化融入我們的高級産品中來,這就是我們在做的事情,第一互聯網+,第二是文化+,讓中國的企業通過文化+之後,增加附加值,增加別人對你的認可。如果文化不加,中國文化很難走出去,這就是我對文化加的概念的理解。”

  “文化+”的概念讓文化産業形態的跨界成為可能,而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大潮當中,無數的文化創客們迎來了春天。“忘言手作木工房”聯合發起人濤子説,像他正在推進的木工創客平臺,採用孵化器的機制,共享資源,讓只有幾個人主導的創客也能融入文化創新創業的大潮:“我們去建立一個孵化平臺,把我們能整合的資源共享出來給設計師,不再是上下的層級關係,而是平等的合作關係,開放出來,引入到文化創業的産業中來。”

  相比于工業製造領域當中的“小微”概念,文化産業當中,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一個創業的平臺,這些鮮活的文化創客,將成為推動文化産業創新驅動的新引擎,文化部文化産業司司長吳江波則表示:“文化産業需要個體創作來推進,文化創客群體正在成為發展文化産業的基礎,從發展之初關注這個群體,現在國家提出雙創戰略,文化創客會獲得更多的機遇和發展。”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計劃的建議,將文化産業建設成國家戰略性支柱産業的願景目標,未來文化産業發展將迎來“超常態”,而創新與創業組成的“雙創引擎”,將為文化産業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説:“文化産業的高速增長,是新常態下的一個“超常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符合文化産業創新驅動發展的規律;開創文化産業的活水源,每一位文化創客都可能成為創意十足的創業公司,文化産業新業態不斷出現,也會成為新常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經濟結構轉型,産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支點。”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