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挖掘出蘊藏在長壽秘訣裏的33億富硒商機
【摘要】 在不少人眼裏,相比外出打工,種地收入不划算。而在重慶市江津區,農民卻把這個“賠本的買賣”做成了增收的營生。近幾年,江津的水稻收購價比其他地方高出一大截,精品大米最高賣到了26元一斤。
華龍網5月11日6時訊(記者 李小明 雷其霖)在不少人眼裏,相比外出打工,種地收入不划算。而在重慶市江津區,農民卻把這個“賠本的買賣”做成了增收的營生。近幾年,江津的水稻收購價比其他地方高出一大截,精品大米最高賣到了26元一斤。甚至農戶還沒插秧,城裏人就已經來到村裏,包下了地裏這一年的産出。與糧食一樣,江津的乾果、蔬果、畜禽,在市場上也是一路走俏。2015年江津區富硒産業産值已達33億元,帶動全區農業産值突破100億元,位列全重慶市第一。
江津富硒大米在西部農交會上很受寵。 通訊員 曹成 攝
富硒之地成就“長壽之鄉”
近年來,江津區以榮膺“中國長壽之鄉”為契機,充分利用當地土壤富含硒元素的自然條件,以富硒農産品為抓手,通過政府搭建平臺、企業積極參與,初步建立起集生産、加工、銷售、監管于一體的富硒産業鏈,切實把“富硒資源”化為“富民動力”,讓農業成為了一個有奔頭的産業。
江津位於重慶西南部,幅員面積3200余平方公里,轄29個鎮街,總人口150萬,是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宜居宜業典範區。2012年6月,江津區被評為重慶市首個、也是目前重慶唯一一個“中國長壽之鄉”,並創下了長壽鄉評選三項“全國之最”:全國幅員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壽星分佈最均衡。
2012年,江津以榮膺“中國長壽之鄉”為契機,邀請全國著名專家學者前往考察調研,更加深入、系統地解讀江津的“長壽密碼”,開展了兩項科學研究。
在第一項科研中,他們通過對大量百歲老人的頭髮硒含量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當地土壤富含被譽為“抗癌之王”的硒元素是江津人長壽的重要原因。
第二項科研中,中科院地化所詳細調查出了江津各地土壤、水、農副産品硒含量數據。檢測數據顯示,江津區中硒及高硒土壤佔比為90.21%,土壤硒含量適中,分佈合理,所出産的大部分農産品富硒,這樣的土壤出産的農産品硒含量適中,長期食用既可以補充人體健康所必需的硒,又不會導致硒中毒。
長壽之謎被破解,但更重要的是,這為江津區發展特色農業帶來了巨大機遇。
富硒金銀花採摘 通訊員 張燦彬 攝
江津在全區佈下了一張富硒産業的網
“抓住富硒産業,就是抓住了江津現代農業發展的突破口。”江津區相關負責人説,發揮獨特優勢,大力發展富硒産業,將大大提高江津農産品競爭力、提高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科學嚴謹的檢測,為江津發展富硒産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是對哪些地方富硒,適合種什麼養什麼等“家底”心中有數;二是對如何發展富硒産業心中有數。
在紮實完成上述基礎性工作後,江津從2013年底開始全面發力推動富硒産業發展。
在富硒産業的發展過程中,江津區政府沒有大包大攬,主要致力於“搭平臺”和“管品質”,將怎麼發展的權力充分交給市場,一下子激發了市場的活力。
富硒梨 通訊員 王化全 攝
江津區每年拿出1000—1500萬元專項資金(2013年1000萬元,2014年1500萬元,2015年1000萬元),並整合3000多萬元農業項目資金作為富硒産業專項資金。
由此,江津富硒産業形成了“全區一盤棋”的格局,推進了富硒農業生産、加工、銷售各環節的聯動發展。
生産上,江津區根據全區硒資源區域分佈和農産品富硒含量分佈,就富硒産業發展基地進行了科學規劃佈局,集中成片發展糧油、花椒、茶葉、蔬菜、果品、畜禽、水産等富硒主導産業,因地制宜發展金銀花、獼猴桃、橄欖等富硒特色産業,建成規模化種植基地達120萬畝,其中標準化種植基地32.68萬畝、水産基地8.18萬畝、富硒畜禽年出欄超過557.5萬頭(只),形成30多個富硒特色産業示範場(園),帶動各鎮街的富硒産業基地發展。
加工上,白沙工業園設立了富硒農産品加工園區,引進多家富硒農産品深加工企業。另外,引導區內的中糧集團、重糧集團、益海嘉裏、山東魯花等大型企業加強與區內食品生産企業的合作,按照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要求,重點抓好富硒花椒、茶葉等鮮活農産品精深加工,讓農副産品就地“一産”轉“二産”,延伸産業鏈,提升附加值。
富硒蔬果豐收了 王化全 攝
2015年,我國西南最大的農産品批發市場——江津雙福國際農貿城的“江津富硒農産品展銷中心”正式投用。與該中心同時啟用的還有重慶富硒網、江津硒貨淘寶旗艦店2個網上“江津特色館”,市民上網動動手指就能在任何地方買到重慶江津的特色富硒産品。這意味著,江津的富硒産品有了專門的展示展銷平臺,同時抓住“互聯網+”機遇實現了“線上線下”並進,邁出了走向全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