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國際博物館日”在內蒙古博物院舉行 文物3D展示令人稱奇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趙春曉):第40個“5•18國際博物館日”今天(18日)在內蒙古博物院舉行。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與文化景觀”,旨在要求博物館在文化遺産及其環境保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承擔起博物館周邊遺産以及本區域解讀中心的作用,同時促進博物館的文化交流,用獨特的視角、歷史的眼光向人們展示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一主題,也符合當前我國的文物博物館工作實際和發展要求。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活動由國家文物局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博物館協會、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自治區文物局、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共同協辦,主會場設在內蒙古博物院.主會場活動圍繞博物館與文化的發展理念,以厚重的草原文化為依託,弘揚歷屆“國際博物館日”的優秀傳統,為各省市自治區提供學習交流平臺,彰顯博物館與文化相容並蓄的無限魅力。
“5•18國際博物館日”在內蒙古博物院舉行開幕式
在今天的國際博物館日啟動儀式上,首先由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代主席布小林致歡迎詞,隨後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致辭。
劉玉珠在致辭中提到,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展示人類文明、促進文化交流、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博物館事業健康發展,博物館數量快速增長,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水準顯著提升。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底,全國登記註冊的博物館已達到4692家,其中國有博物館3582家,非國有博物館1110座。全國共有4013家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佔全國博物館總數的85.5%。
與此同時,以《博物館條例》為核心的法規體系日益完備,有力規範和促進博物館發展。近年來全國博物館每年舉辦展覽超過2萬個,參觀人數約7億人次,一年舉辦20萬次教育活動,每年文物進出境交流展覽項目近百個,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的長效機制逐步建立,博物館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但劉玉珠也提出,我國博物館的發展在數量、種類、藏品、展陳等方面都距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有差距,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的重要指示批示,落實好《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強化責任意識和使命感,集中精力切實解決影響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為構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新的貢獻。
開幕式現場還為第十三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項目單位、全國博物館文化産品示範單位、第一屆全國博物館學優秀學術成果、2016年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等獎項授牌、頒發證書。
此次內蒙古博物院作為主會場單位,圍繞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展開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向全國各級文博同行展示了內蒙古自治區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文博工作成果。此次國際博物館日對外開放了兩個專題展覽:其一是《識珍錄寶 典守文明——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成果展》,其二是實體文物與數字文物結合的綜合展覽《夢幻契丹》。
《夢幻契丹》展覽挑選2003年發掘的吐爾基山遼墓以及其他遼代墓葬出土文物精品83件,與吐爾基山遼墓3D數字化文物50件套進行交互展示。與以往傳統展覽不同,在進行實物展覽的同時,運用了多媒體技術突出數字化文物的多維度展示和解讀,讓文物從靜態品鑒向動態“活話”進行全新詮釋。
精美的銀器盒通過靜態展示只能看到外觀,而通過3D展示可以看到銀器盒裏面內壁上的圖案以及鑲嵌;另外博物院現場3D展示了一具棺槨令人稱奇,通過手動觸摸螢幕,可以看到棺槨的構造以及裝飾,步驟展示細緻入微,現場觀眾嘖嘖稱奇。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參觀博物院的觀眾不僅可以看到實體文物,更是與文物進行了“零距離接觸”。
在內蒙古博物院寶鼎廣場,非物質文化遺産演出和展示活動也在進行。其中包括馬頭琴、呼麥、蒙古族服飾、腦閣等演出以及林剪紙、蒙古靴手工製作技藝、蒙鑲傳統手工藝製作技藝、傳統布貼畫、新城糖畫等非遺技藝展示,生動展示了自治區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魅力。
國際博物館日是國際博物館協會發起,旨在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的活動,從1976年開始,今年為第40界,時間定在每年的5月18日。中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國際博協,隨後每年均組織紀念國際博物館日的相關活動。
2009年以來,我國採用主會場活動的方式開展博物館日宣傳活動,相繼在重慶、廣州、瀋陽、南寧、濟南、南京、石家莊舉辦了主會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