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胡鞍鋼:中國發展實踐已超越“洋本本” 馬克思主義是真法寶

2016-05-18 20:01:05|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靳松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18日電(記者 李正穹)5月17日,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會上,習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何被如此著重強調?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有何重要意義?當代中國如何才能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針對這些問題,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並做出詳細回答。

  胡鞍鋼表示,馬克思主義不僅是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真法寶,也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真法寶,只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才能有效地指導中國未來的改革開放以及對人類發展的貢獻。他在長期的國情研究中認識到,中國發展實踐本身已超越“洋本本”,因此很難用某一個學科的研究來概括當代中國全貌、主流及基本趨勢,只有以“實事求是”為精髓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為“正確認識中國、科學發展中國”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方法論。此外,胡鞍鋼還提出,在實現“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中,中國大學智庫應提高創造性思維,基於中國的社會實踐,從物質變精神,製造中國原創的“精神原子彈”,為改革開放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中國青年網: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具有何種意義?

  胡鞍鋼:對於100年來的現代中國來説,馬克思主義一直是真法寶,它不僅是我們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真法寶,也是中國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真法寶。

  以毛澤東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對馬克思主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為例。在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後,特別是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期間,毛澤東比較集中地研究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從中國實際出發,一方面反對僵化的教條主義,另一方面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結合起來。在這段時間裏,他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教訓,特別是系統總結了十年內戰時期黨在軍事鬥爭的經驗教訓,回答黨所面臨的許多重大而緊迫的問題,如提出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為黨在進入抗日戰爭作重要的理論準備。這些理論研究最終指導中國革命實踐走向成功。

  在中國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以改革開放為例,從一開始就是基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不是某些西方經濟學流派。為什麼中國需要改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就開宗明義地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産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産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關係始終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關係、基本線索,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成功的基本經驗、基本理論。

  中國的改革開放本身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創新實踐過程,人類歷史並沒有提供現成的經驗,更沒有提供現成的道路,我們是依據什麼理論創新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一條基本主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産生重大經濟思想和理論成果。這來源於中國發展實踐,高於並指導中國發展實踐,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重大創新,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瞭最優路徑。這也説明,只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才能有效地指導我們未來的改革開放以及對人類的貢獻。

  中國青年網:我們應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當代中國、認識中國的發展趨勢,從而創建中國的改革理論、走出中國的發展道路?

  胡鞍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是“實事求是”,這是中國共産黨的思想路線,也是我們國情研究的指導思想。“實事”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是我們去研究。對我們國情與國策研究而言,所謂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正確認識中國、科學發展中國”。前者是後者的認識來源和基礎,後者則是前者的認識目的和目標。這需要自覺地正確認識國情,自覺地科學發展中國,自覺地使主觀認識更接近於客觀實際,又根據客觀實際調整主觀認識。可以説,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為我們“正確認識中國、科學發展中國”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方法論。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從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的實際出發。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實事”是要求我們深入了解、全面分析這個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求是”是要求我們認識和探索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將其説得更加清楚、更加科學、更加系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中國的基本情況搞清楚,把中國的發展階段搞準確,把中國的突出問題搞透徹,把中國的發展趨勢搞明白。我們一直主張:讓數據説話、讓事實證明、讓實踐檢驗。如果連基本的事實和情況都沒有搞清楚,就瞎説一頓,亂説一氣,還會因網絡時代,以誤傳誤,既不能讓人信服,更談不上讓事實所檢驗。

  實際上,我們認識中國國情和發展趨勢需要經歷一個反復實踐、反復認識的過程。我自己就已經專業、專職、專注持續研究了30年,我所領導團隊也專業、專職、專注持續研究了15年。正是經過了改革開放實踐,我們才能夠檢驗中國發展的理論是否正確,能夠不斷地發展中國的發展理論。

  中國青年網:一段時期以來,學術界似乎對西方哲學社會科學學説更加青睞,遇到中國社會的發展問題也更傾向於在西方理論中尋求答案和解決辦法,對此您有何看法?

  胡鞍鋼:過去一段時間,尤其是改革開放後,西方哲學社會科學,尤其西方經濟學在我國前所未有的引進,又前所未有的普及,這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必然結果。我們需要學習、消化吸收和借鑒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同時要採取“拿來主義”的做法,不能成為西方經濟學的翻譯機、傳聲筒,更不能成為“洋本本”、“洋教條”,如同毛澤東所批評的那種“言必稱希臘”,只懂得希臘,不懂得中國(見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1941年5月)。

  實際上,中國的發展實踐本身已超越了“洋本本”。例如,在“十二五”規劃目標勝利實現後,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綜合國力又上了一個大臺階,以此為基礎,“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在這一背景下,如果只從經濟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一兩個學科來研究當代中國這個十分複雜又十分綜合的對象,就會“瞎子摸象,各説各的理”,有分析少綜合,有細節少整體,有局部少全局,有支流少主流。實際上,我們也很難用某一個學科的研究來概括當代中國全貌、主流及基本趨勢。

  因此,對於研究當代中國來説,至少需要兩類研究武器: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中國觀的哲學基礎,也解決我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還是我們觀察中國、分析中國的望遠鏡和顯微鏡;二是當代社會科學,這是我們專業化、跨學科研究具體的現實的中國問題的基本方法和計算手段,是我們專題研究、深化研究、系統研究的重要途徑和具體手段。這兩者之間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補充的各有所長的兩種武器。

  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研究中國國情最根本的科學的思想武器。只要真正掌握了這個思想武器,我們就有了觀察宏觀中國、整體中國、外部中國的“望遠鏡”,也有了觀察微觀中國、個體中國、內部中國的“顯微鏡”,我們才能夠從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個體、內部與外部等不同視角廣泛而深刻地了解正在發生、正在變化、正在發展、正在互動的當代中國,我們才能夠對當代中國形成較為系統、全面的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提出卓識遠見戰略創意和真知灼見務實決策建議。

  中國青年網: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要實現“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您認為作為知名大學智庫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應該怎樣做?

  胡鞍鋼:大學及智庫不是製造物質原子彈,而是製造“精神原子彈”。中國大學不是倣造西方的“精神原子彈”,而是自覺地基於中國的社會實踐,從物質變精神,製造中國原創的“精神原子彈”,這包括創新發展理念、構想發展戰略等,為改革開放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我也經常提倡青年教師和學生們去讀馬克思的書,與偉人交流、對話,從中獲取更新的思想。用毛澤東的話講,就是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其實我們在製造和生産精神原子彈,這個精神原子彈也會變成物質原子彈。由此,才能為中國做出知識貢獻,也會為人類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學習馬克思,像他那樣為人類創造更好的思想。它的作用就在於精神變物質,直接為中國改革開放服務,為中國走向世界進而為人類發展服務。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從事的是國情研究和國策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思想、決策知識,專業化地“出謀劃策”,充分發揮“外腦”輔助和支持“內腦”的作用。這需要有創造性的思維,或者説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有多種形式:

  第一是戰略思維。“有戰略大局觀”對我們研究中國發展戰略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要有意識地學會用戰略思維研究中國的發展大局、全局,力圖找到帶有規律性的並起決定性作用的戰略思路。作為中國大學智庫就要有中國戰略思維、全球戰略視野,多想長遠,多謀大略。

  第二是超前思維。我們作為大學智庫,關鍵的作用是要有預見性。我們不僅掌握社會科學的預測方法和技術手段,而且還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方法,我們就有了更好的“望遠鏡”,才能對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途看得遠,也看得比較清楚。

  第三是歷史思維。誠如習近平同志所言,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當代中國本身就是一部巨著,無論是成功的寶貴經驗,還是失誤的深刻教訓,都是最好的歷史教科書。

  第四是理論思維。沒有中國發展與改革的理論,就沒有中國發展與改革的運動。實際上從1978年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和中央全會決定都是對中國發展與改革的理論總結,這應當成為我們學習理論的重要方面。同時我們也需要從中國發展與改革的各個方面,包括從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以及其內部聯繫,並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使之關於中國發展與改革知識的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即上升為中國發展與改革的理論。

  第五是國際思維。大學及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載體,是國際競爭的重要舞臺,特別是價值競爭、思想競爭、話語競爭,也包括學術價值。在中國迅速崛起,走進世界舞台中心的“大機遇”、“大天地”、“大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有意識地增強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不是代表個人或單位,而是代表國家,代表中國形象,打造“中國學派”,展示“中國風格”,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

  總之,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的宗旨就是“知識為民、知識報國”。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要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