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哲學社會科學不能“廢紙再生”

2016-05-20 10:32:3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瑞芳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7日上午在京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認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體現要體現原創性、時代性。(5月18日央廣網)

  哲學社會科學是國家創新體系重要組成部分,而今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體現“主體性”、“原創性”,既契合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也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提供了行動指南。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體現主體性。理論來自實踐,又高於實踐。從大的層面而言,理論研究也只有同社會發展的要求、豐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眾的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當代中國面臨既要實現現代化又要解決某些“後現代化”課題的雙重歷史任務,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扭住“主體性”這個“牛鼻子”,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也應體現原創性。就當前而言,極少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僭越了學術底線,扯著創新的旗號推銷陳腐的觀念,導致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低水準重復現象比較嚴重,有的甚至是用剪刀膠水進行“廢紙再生”的産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體現原創性,就倒逼著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要堅決反對粗製濫造和學術泡沫,多出精品,避免低水準重復。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事實上,“主體性”和“原創性”本就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只有以改革發展的客觀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為人民群眾做學問,為人民群眾拿筆桿子,反映人民群眾心聲,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圍繞“五大發展理念”展開研究,進一步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闡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才能為“四個全面”推進注入精神動力。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擔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自覺樹立良好學風,堅決克服學術理論研究脫離社會、脫離群眾、脫離生活的傾向,爭做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楊飛)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