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追記河北省優秀共産黨員李保國
原標題:時代楷模——追記河北省優秀共産黨員李保國
李保國同志是時代楷模,對黨忠誠,心繫人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要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大力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的活動。
——趙克志
羊腸險徑上的探索,亂石荒坡旁的謀劃,實驗室裏不滅的燈光,蘋果樹下耐心的身影……這些艱難也好,繁重也好,都刻印著一個共産黨員堅實的足跡。
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技術,太行山片麻岩山地綜合開發治理技術,富崗蘋果,綠嶺核桃……這些技術也好,品牌也好,都凝聚著一個共産黨員辛勞的汗水。
農民教授,科技財神,太行新愚公,李瘋子……這些讚譽也好,綽號也好,都是一個共産黨員長留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5月19日,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在河北會堂舉行。兩千多名省會各界幹部群眾聆聽報告。河北日報記者陳騰飛攝
我國知名經濟林專家、山區治理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河北省省管優秀專家、河北省特等勞動模範、河北農業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
一個真正的共産黨員!
一個優秀的共産黨員!
一
“我們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從組織,個人利益服從人民利益。”李保國説。
1981年2月26日,李保國從河北林業專科學校(後併入河北農業大學)畢業,留校任教。3月6日,他就響應學校號召走進太行山,來到邢臺縣前南峪村,投身到小流域立體開發項目中。原本農家子弟出身的他苦讀之後又回到農村,心中卻不曾有一絲一毫的失落:“我學的東西,只有農村用的著啊。”
初到前南峪,這個900多口人的小山村竟然有100多條光棍漢,因為窮啊。這裡的山地土層薄,不涵水,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初生牛犢不怕虎,李保國起早貪黑,跑遍了山上的溝溝坎坎,記錄分析數據,尋求破解之道。“山當餐桌地當炕,躺在地上啃乾糧”,這莫説比安靜的校園生活,就是比入學前在老家武邑縣機電局的工作狀態都艱難了許多。但他似乎沒想過這些,天天精神飽滿,忙得團團轉,村民們給他起了個外號:“李瘋子”。
靠著這股瘋勁兒,李保國和課題組摸透了山地的脾性,提出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土截流。當時,條件有限,開溝爆破的炸藥需要自己炒制,李保國主動接下了這個危險的工作,從原料配比、炒制、爆破實驗,樣樣親自幹。一次,他和課題組的同事們在一片土地安裝了幾十眼實驗炮。隨著“嘭嘭”的悶響,炸點連續起爆,但細心的李保國發現有一眼沒響,“怎麼回事?”李保國不禁起身走出掩體。“危險!”同事們見狀著急地呼喊他回來,他只轉頭揮揮手,繼續走近啞炮,扒開土小心地拆掉了引信。此時,他已汗濕衣背,同事們也驚出一身冷汗。
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中,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李保國不斷加深著對黨的認識。1989年7月,在取得河北農業大學林學碩士學位的同時,他堅定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服從組織的意識,悄然昇華為忠誠組織的品格,個人的價值與意義,緊緊結合進了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李保國創造了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區“聚續”生態農業工程技術,順山勢每隔4米開一條寬1.5—2米深1米的條狀溝,利用深眼悶炮技術疏鬆下方土後蓄水,把周圍的土層充填到溝裏,下雨時,雨水也能匯進溝中得以保留,樹木成活率由10%提高到90%。這項技術,使石質山地造林技術發生革命性變化,140萬畝荒山因此披上了綠裝。在創造這一技術的前南裕,過往的8000畝荒山禿嶺變成“太行山最綠的地方”,山頂洋槐帶帽,山中果樹纏腰,山下梯田抱腳,森林覆蓋率90.7%,植被覆蓋率94.6%,獲得聯合國“全球生態五百佳”提名。
那時李保國所研究的還只是如何讓山區綠起來,工作中他發現群眾更期待富起來。如果發展經濟林木,不就很好地把二者結合起來了嗎? 河北省山地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48.1%,人口眾多。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山區人民十分重視以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為驅動的山區開發工作。作為一名林業科學工作者,李保國把黨和人民的需要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30多年來紮根山區,為徹底改變山區“旱、薄、蝕、窮、低”的面貌付出了全部心血。
這是一條充滿艱辛的道路,但李保國義無反顧。後來,他曾動情地對內丘縣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説:“你説太行老區,革命年代犧牲了多少人,他們圖什麼,不就圖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嗎?先輩們流血都不怕。咱們流點汗算什麼?”
30多年來,李保國不懈地努力著,直接幫扶村莊40多個,間接帶動百餘村莊發展,技術示範推廣總面積上千萬畝,先後取得研究成果28項,推廣36項實用技術,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余次,培訓人員9萬餘人次,使山區增收35.3億元,他用科技之手,點亮了前南裕生態經濟溝,富崗蘋果、綠嶺核桃等一串閃光的名字。在旁人看來,哪怕建好一個科技扶貧基地都不容易,可他卻讓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10萬畝蘋果生産基地、百里核桃産業帶、萬畝現代農業科技産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