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七國集團“豪言”在氣力虛

2016-05-26 07:07:21|來源:新華社|編輯:王瑞芳

  七國集團峰會將於本月26日至27日在日本三重縣伊勢志摩舉行。東道主日本將此次峰會看作向國際社會展示日本“領導力”的絕佳時機,甚至豪言“將沿著最佳路線引領地區和世界走向和平與繁榮”。

  東道主的理想很“豐滿”,面對的現實卻很“骨感”。無論在引領全球經濟增長,還是在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七國集團目前都顯得氣力不足,影響式微。

  美國經濟復蘇仍然脆弱,日本經濟“表面回暖”背後物價和大企業等關鍵數據低迷,歐洲經濟經歷債務危機之後同樣復蘇乏力。就在剛剛結束的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日本、美國、德國等主要成員國未能就匯率波動及實施財政刺激等關鍵議題達成一致。雖然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説,為激發需求,願意帶頭搞財政刺激,但並未得到回應。美國官員明確回應,各國經濟實際不同,沒有“一刀切”的解決方案。

  就整體而言,七國集團經濟增長乏力且後勁不足,其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總量的份額已經從本世紀初的約三分之二下降到了2013年的約47%。

  另一方面,在國際問題上,以美國為代表的七國集團沒有成為矛盾的“解決者”,卻頻頻扮演了“製造者”的角色。

  美國總統奧巴馬和美國前國務卿、民主黨總統競選人希拉裏·克林頓此前紛紛就中東政策“認錯”,然而動蕩混亂、滿目瘡痍的中東並不會因為“道歉”而迎來轉機。人民流離失所、家園不在,由此帶來的恐怖陰影和難民危機愈演愈烈,使得歐洲深受其困。

  對於難民危機,歐盟各國在應對上分歧嚴重,使安置難民承諾幾乎成為一紙空文;各國自顧為先,紛紛關閉邊境;民族主義抬頭,右翼支持率直線上升……今年3月,歐盟在德國牽頭下與土耳其達成難民交換協議。聯合國機構和眾多國際法專家卻對此表示質疑,認為此協議違背國際人道主義精神,違反國際難民救助規定。

  在亞洲,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並沒有給亞洲帶來和平氛圍,反而在背後為某些國家“出謀劃策”,無視國際法和地區內業已達成的共識,在南海等問題上挑起事端。而作為七國集團成員國的日本,更是無視亞洲國家的感情,篡改戰爭史實、拋棄和平承諾,令地區安全局勢受到威脅。

  此外,七國集團在很多問題上也存有分歧。比如在俄羅斯問題上,雖然美國態度堅決,但由於歐洲與俄羅斯在經貿和能源等方面聯繫較為緊密,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在七國集團外長會議前表示,希望俄羅斯重回八國集團從而幫助解決烏克蘭和敘利亞問題;在亞洲問題上,雖然日本極力挑撥南海事端,而歐洲人則更願意專心發展同亞洲新興國家之間的經貿關係。

  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增長中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發展出的二十國集團經濟總量約佔世界經濟總量的85%,其構成兼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不同地域平衡。

  分析人士指出,與七國集團相比,二十國集團更有能力解決國際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因為更多的地區主要國家和經濟體參與其中,二十國集團更容易協調各國達成協定。正如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回應施泰因邁爾邀請時所説,俄方目前對八國集團興趣已減退,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二十國集團模式更具代表性,更具活力與潛力。(劉天)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