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德大使接受德《商報》專訪 警告歐盟勿歧視對待中國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鄭安):25日,德國《商報》全文刊登了對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的採訪,談及中德經貿及投資、知識産權保護、中德“一帶一路”合作等話題。史大使重點就歐盟履行中國入世協議第15條等問題闡述中國立場。採訪重點部分譯文內容如下:
史明德大使在中國使館以茶水招待我們,力圖營造一種輕鬆的談話氣氛,他用傑出的德語闡述其觀點,語氣一直很友好,但對事情本身立場強硬。
《商報》:大使先生,中國想於今年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對此德國心存較大疑慮。您如何評價當前這一討論?
史明德:目前歐洲有很多關於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討論,但在中國我們很少講這一概念。我們更關注的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市場經濟地位”這一概念在該條款根本就沒有出現。這是歐盟使用的概念,對中國意味著一種政治歧視。
《商報》:這是一個嚴厲的指責。
史明德:首先,我想問,何謂市場經濟地位的標準?其次,歐盟為何能承認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地位,卻無法承認中國?第三,中國已成為全球12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30多年來,我們堅持推行市場經濟。我們堅信,中國早就是市場經濟國家了。目前(歐洲)的討論實際上是針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的有效期,而並非市場經濟這一概念。不應將兩者混淆。
《商報》:歐洲鋼鐵行業批評中國同行採取“傾銷”手段,這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嗎?
史明德:對我們來説,此事首先關乎歐盟的政治信譽。我們均為世貿組織成員,曾就世貿組織的規則達成一致。但現在因為歐洲鋼鐵行業不再具競爭力,就要把這些規則都推翻嗎?我認為,這是歐洲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很明顯,人們在15年前簽署《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時並未料到中國經濟發展如此迅猛,競爭力提升如此快。因此,現在歐洲有些人不太願意遵守達成的約定。
《商報》:也就是説您一點都不理解歐盟鋼鐵行業針對中國的批評?
史明德:不久前,我邀請德國鋼鐵行業以及德國外交部、經濟部和德國工業聯合會的代表來中國駐德國使館座談。我們一致認為,當前的鋼鐵産能過剩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七、八年前,市場對鋼鐵需求很大,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而今天我們面臨另一種形勢,所有國家都受到全球經濟低迷的影響。因此,問題的真正原因是全球經濟停滯不前,而並非中國産能過剩。難道僅僅因為中國鋼鐵産量佔全球一半,就要獨自承擔所有責任嗎?
《商報》:歐洲人指責中國對鋼鐵企業提供補貼,這難道不是原因之一嗎?
史明德:那些指責我們對鋼鐵企業提供補貼的人應當看到另一個事實:美國鋼鐵工人的平均年薪是6萬美元,歐洲和日本是5萬美元,中國多少?僅為7000美元。此外,中國鋼鐵生産的環保標準也不同。中國鋼鐵企業的生産成本總體遠低於發達國家。還有一點:中國生産的鋼鐵大多是低附加值産品,而德國主要生産高端産品,因此雙方並不存在多大關聯。
《商報》:應當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史明德:所有鋼鐵企業都面臨困境,我們應當如何應對?我認為唯一的出路就是對話。各國政府應加強對話,鋼鐵企業之間也應對話。各方應尋求妥協,而不是採取制裁或懲罰性關稅,否則到最後大家都將是輸家。我還想再強調一點:鋼鐵貿易僅佔中歐總貿易額的2%,我們不應因為2%的貿易額使整個中歐經貿關係受到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