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新華訪談:[妻子憶保國]那段“與大山較勁”的歲月

2016-05-26 15:50:19|來源:新華網|編輯:谷士欣

  追憶時代楷模 《聽他們講李保國的故事》系列訪談之一:

  [妻子憶保國]那段“與大山較勁”的歲月

  新華網石家莊5月26日電 李保國同志的先進事蹟經媒體報道後,震撼了無數人的心靈,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近期新華網邀請郭素萍、楊雙牛等李保國先進事蹟報告團成員,請他們講述李保國35年間用科技幫助太行山群眾脫貧的一個個生動故事,呈現出時代楷模李保國舍小家、為大家的偉大情懷。

  追憶時代楷模,新華網今天推出系列訪談《聽他們講李保國的故事》第一期《【妻子憶保國】 那段“與大山較勁”的歲月》。

  1981年,李保國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椅子還沒坐熱,上班僅十幾天的他就一頭扎進太行山,搞起山區開發研究,開啟了一段35年的大山情緣。

  35年間,他堅持紮根生活貧困、生態脆弱的山區,用生命搞科研、搞扶貧、搞産業,他的事跡感動了千千萬萬的普通群眾。

  他為什麼選擇去太行山?又做了哪些為人稱道的事?圍繞這些話題,新華網與李保國先進事蹟報告團成員、李保國的妻子郭素萍,進行了深入地溝通和交流。

  把家搬到大山裏

  主持人: 留校之後,他為什麼選擇去太行山呢?

  郭素萍: 因為保國是農民出身,從小生活在農村。他覺得太行山區的農民生活條件很苦。他就想把自己所學的這些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為當地百姓脫貧致富作一點貢獻。

  主持人: 他去太行山的時候,您認識他了嗎?

  郭素萍: 1983年開始,我專職(搞)科研,進的正好是這個小流域綜合治理課題組,當時我們都是課題組的成員,所有的工作我們都參與了。

  自此之後,李保國和郭素萍一起紮根山區,他們在太行山裏安了“家”。

  主持人: 那時候你們住哪兒啊?

  郭素萍: 我們年輕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漿水溝和前南峪。當時孩子還小,所以就帶著孩子一起去的。那時候,孩子沒人照看,每天上山都是帶著孩子去,有時候忙得根本顧不上孩子。

  那時,村裏到季節後石頭地裏有蝎子,一隻鮮蝎子可以賣2分錢。果農們沒事的時候就上山抓蝎子賣錢。我們上山工作,沒時間照看孩子,孩子就自己玩蝎子。有一次,我發現蝎子的大尾巴鉗子都張開了,還好沒扎(蟄)到孩子,當時心裏感覺特別難受。後來,我跟保國商量了,覺得孩子自己玩不安全,就把孩子的姥姥接了過來。

  當時研究的是小流域治理課題,需要調查的東西很多,天天需要往山裏跑。每次上山孩子就跟在我們後面,大家就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小流域”。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