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一週文化盤點: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辭世

2016-05-27 16:27:2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李邵鵬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琳):本週,中國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去世,社會各界深切緬懷;近日,中國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正式公佈,南三閣《四庫全書》等899部古籍入選;新版《馬蘭花》六一首演,獻禮中國兒藝60歲生日。

  本月25日淩晨,這位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楊絳本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出生於北京,丈夫錢鍾書是中國著名文學研究家和作家。她的代表作有《幹校六記》、《洗澡》、《我們仨》等。她譯著的《堂吉訶德》,被譽為是眾多中文譯本中最好的一部,累計發行70多萬冊。

  楊絳一生著書豐富,卻一直堅持不做任何宣傳,説是怕耽誤讀者。她還曾在自己書的自序中説,“我不是專業作家,文學裏的全部作品都是隨遇而作,我只是一個業餘作家。”曾出版楊絳《堂吉訶德》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社長管士光這樣評價楊絳的作品:“我覺得文學作品有的時候是靠生活的積累,靠對生活的感悟,就是説不要去為寫作而寫作,要真正有感悟,有體會的時候去寫,所以楊絳先生的作品我們讀了以後感覺非常自然,很省力不費勁,但是她把一些生活中的哲理説的很清楚,把生活中的一些人物描寫得栩栩如生。”

  楊絳的文字平淡、從容而又意味深遠,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

  中國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近日正式公佈,南三閣《四庫全書》等899部古籍入選。在入選的古籍中,有漢文古籍754部、少數民族文字古籍131部和其他文字古籍14部。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表示,這批入選古籍具有範圍廣、珍品多等特點:“第一,名錄申報範圍擴大,如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申報了8部珍貴的宋元名拓,這是香港地區首次申報《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第二,漢文古籍中不乏珍品,如《趙城金藏》殘失的‘黍’字號一卷,清雍正四年內府銅活字印本光緒間描潤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南三閣《四庫全書》26部等。第三,珍貴的民族文獻典籍數量日益增多,本批西藏自治區有100多家古籍收藏單位申報了400多部古籍,包括公共圖書館和寺廟,成為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一大亮點。”

  2007年至2015年間,中國政府先後公佈了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11375部古籍入選。

  近年來,中華古籍保護工作進展順利。在加強保護的同時,如何實現古籍的有效利用成為中國有關部門正在思考的問題。張志清認為,讓廣大民眾能夠接觸到古籍,從古籍中學習到知識,挖掘出它的優秀內涵,能夠讓古籍中的文字進一步地“活”起來。

  今年是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成立60週年,作為中國兒藝60週年紀念日的重頭大戲,全新改版的“鎮院之寶”經典劇目《馬蘭花》將在六月一日首演。1956年創作的《馬蘭花》陪伴了三代觀眾成長,五個版本,兩千多場演出,幾代中國兒藝人的創作與表演,見證了中國兒藝的成長。第六版的《馬蘭花》將以一個現代、充滿想像力的全新樣貌與觀眾見面。

  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説,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建院六十週年之時再次重排《馬蘭花》,是要讓這部經典保留劇目在一次次重排中,不斷弘揚中華民族勤勞與善良的美德,更好地傳承劇院的藝術精神和傳統,並讓它在與時俱進的藝術創新中綻放出時代光芒,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個戲當中蘊含了一個主題,就是對真善美的弘揚,對於勤勞善良的謳歌,對於假醜惡的鞭笞,我想這樣一個主題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所以它的主題是永恒的。”

  最後來看一條考古方面的簡訊。

  唐朝僧人玄奘歷經艱辛,從彼時的“天竺”將佛教真經帶回華夏大地的1300多年後,中國考古學家有望在今冬首赴印度,對其早期佛教遺址進行考古,和印度同行一起探尋佛教根源,保護文化遺跡。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透露,這項由該所牽頭組織的“前所未有”的考古項目已通過專家論證,印度方面也表達了強烈的合作願望,中國考古隊有望最快在11月赴印工作,整個項目計劃持續到2020年。

  王巍介紹,印度考古調查局在印度東北部與早期佛教遺跡相關的各地一直持續進行考古發掘及文物保護工作。中國計劃與其合作,在位於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10公里的薩爾納特,即釋迦牟尼初轉法輪的鹿野苑,進行聯合考古。

  除早期佛教遺址外,中方還計劃與印度德幹學院合作,對位於新德里以西的哈裏亞納邦的拉齊噶裏遺址進行考古工作。該遺址是哈拉帕文明,即印度河文明的代表性遺址之一,主要興盛于西元前2600至1900年,是研究印度河文明向東擴散的重要據點,在探索其興衰史方面意義重大。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