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
在研究中國經濟問題時,總有些人習慣於從西方經濟理論中尋找依據,部分學者甚至信守“無西不經”(不是西方模式,就不是市場經濟;不是西方的經濟理論,就不是經濟理論或不是可用理論)的崇“西”教條。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出後,一些人馬上提出,改革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西方的供給學派。對此,習近平指出:“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借機製造負面輿論。”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圖為:2016年5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調研。這是5月24日下午,習近平在佳木斯市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冒雨與村民們交談。
一、西方供給學派的主要觀點
供給學派崛起于70年代末美國經濟前景最黯淡的時期。該學派並非起源於學術界,除了最著名的供給學者阿瑟·拉弗是一位經濟學教授,學派其它成員大都來自於傳媒界、諮詢公司等非主流經濟學圈。該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應該從供給著手推動經濟發展;增加生産和供給首先要減稅,以提高人們儲蓄、投資的能力和積極性。其主要觀點包括:
第一,經濟增長的唯一源泉在“供給側”。供給學派認為增加政府支出會抑制儲蓄和投資,從而不會增加就業和産量。不僅如此,擴大財政赤字支出還會導致貨幣供給量過多,物價持續上升,最後釀成惡性通貨膨脹。
第二,增加供給的途徑是經濟刺激和投資。供給學派認為,增加生産和供給必須通過增加投資和勞動來實現,特別是投資的增加。而投資是儲蓄的轉化,所以産量的增長間接決定於儲蓄量的高低。供給學派把美國同其他主要經濟體進行對比,證明凡是儲蓄率高的國家,其生産率增長和經濟發展也相對更快。以此得出結論:儲蓄是生産增長的重要因素。還指出,除儲蓄之外,決定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企業家精神。
第三,增加刺激的主要手段是減稅。供給學派認為稅收是影響勞動力供給、儲蓄和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減稅尤其是為富人減稅不但會使得經濟産出大幅增長,還會使稅收收入不降反升,因此不會引發財政赤字的問題。這來自於拉弗提出的“拉弗曲線”假説:當稅率高於某一閾值,財政收入不再上升,反而下降,原因是過高的稅率壓抑了勞動力供給和儲蓄,導致稅基下降。換句話説,減稅不一定會增加赤字,甚至可能提高稅收收入。
第四,增加刺激的外部條件是儘量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供給學派特別強調市場機製作用,反對政府過多干預經濟活動:一是反對政府的過大社會福利支出;二是反對過多的規章法令;三是反對國家控制貨幣發行量。因此,要削減政府開支,以平衡預算;限制貨幣發行量,穩定物價。
1980年共和黨人裏根當選總統後,供給經濟學成為美國的國策,而裏根時代的經濟政策被稱之為“裏根經濟學”。裏根在就職典禮上説,“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在經濟政策層面,降低高收入人群的邊際稅率成為了供給學派的核心政策主張。1981年到1986年裏根政府出臺的政策主要包括:為個人和企業減稅,尤其是降低高收入者的邊際稅率;減少政府支出尤其是社會福利;放鬆政府監管。1981年,裏根政府出臺“經濟復蘇稅收法案”,將最高的邊際稅率由70%降低至50%;降低資本所得稅。1986年,裏根政府再出臺稅收改革,將最高的邊際稅率由50%降低至28%。經過幾年的實踐,供給學派的政策實際效果並不令人滿意,相反還帶來了更大的副作用,它使美國聯邦財政連年出現鉅額赤字,美國從此由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淪落”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供給學派”也隨之名譽掃地。